江西省東鄉縣明清古建筑群坐落在東鄉縣黎圩鎮浯溪村,面積為14903平方米,現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59幢。浯溪村建筑群規模較大、布局精巧,保存比較完整和集中,展現出一幅具有蘇州園林特色的古代農村風景,體現出贛東農村古樸淳厚的風俗民情。日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徐常青在浯溪村考察時,被這里的古建筑群所嘆服,深有感觸地說:“浯溪村是一座明清時期古建筑博物館。” 浯溪村坐東朝西,東高西低,背靠后垅山,西朝田野,一條清澈的水龍港從村前流過。橫向看,民居大致分為五排,俯瞰整個村莊則似一個巨大的菱形。村前有一座清宣宗 道光年間修建的貞孝牌坊,村南至村北有一條寬1.5米、長450米的“狀元路”蜿蜒穿行。村南有一座門楣刻有“南垣萃秀”的大門亭,村北有一座門楣刻有“科里甲”的八字門亭。亭前有兩棵千年古樟,亭右荷塘蓮葉無窮碧。村中央有一座“奕世甲科”牌樓,村內數十條巷道縱橫交錯,道道水溝相通,既整潔又衛生。 浯溪村歷史悠久,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王安石之弟——王安國第四世孫王子春自黎圩鎮上池村搬遷至此建村,迄今已有809年,繁衍了44代子孫。浯溪村文化底
圖紙簡介: 此鎮主要是破舊的老房子,經過風貌、新建等方式,打造為一個全新的古鎮。 投稿網友: shuaiboy911 上傳時間: 2013-05-03 <
巧用結構與材料——屋頂排水中國古建筑防水有“以排為主,以防為輔”、“多道設防,剛柔并濟”的理念,說到“排水”,古人首先是從屋頂下功夫。古代建筑的屋頂,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設計,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慣性沖出檐外。 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頂,多用大坡度的設計,靠近屋脊的坡度超過60°,而靠近房檐的坡度小于30°,利用慣性使快速流下的雨水沖出屋檐外。各種屋頂式樣中最有利于排水的,叫做懸山頂。所謂“懸山”,就是屋頂房檐伸出“山墻”外,顯然更容易將雨水排出。懸山頂在屋頂的式樣中,等級不高,因此多
我有一些格扇門的圖片,但不知道圖樣的名字,請教各位大俠,如果有其他的圖片,可以傳給我嗎
諸葛八卦村——八卦圖 前日,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省政府參事黃偉宗,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省政府參事譚元亨專程來到高要實地考察古村落文化。
馬里安曼興都廟色彩鮮艷
日本古建筑的一些3D模型:lol
我們公司現在有個設計方案是古建筑,層高有事2-3的,單棟面積在500-1000m2,總建筑面積為20000m2,現在頂層沒有吊頂,請問空調怎么設置?
祈年殿 北京天壇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結構,瑰麗的建筑裝飾,被認為是中國現存的一組最精致,最美麗的古建筑群,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墻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墻為弧圓形,南圍墻與東西墻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墻”,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墻東、南、北
案例正文: 思南路舊房——多維技術在古建筑群改造中的應用 項目概況 一條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的歷史老街思南路,正是“思南公館”的來源,也因為它的誕生,復興了歷史的流金歲月,也啟發著城市改造的新方式。思南公館北臨環境優雅的復興中路和復興公園,中山故居,中國共產黨上海辦事處“周公館”設立于此,近代歷史名人柳亞子、梅蘭芳先后在此居住。東靠交通便捷的重慶南路,靜謐的思南路貫穿其中。作為上海成片花園住宅最集中的區域之一,思南路可謂占盡天機。 思南路改造由47#和48#地塊兩部分組成,項目由法國夏邦杰
清西陵保存完整的樣式雷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