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資料都說到污水處理廠污泥的厭氧消化分為四個(也有說三個的)階段,那請教壇子里的各位大俠,有人知道厭氧的第一個階段:水解階段的氧化還原電位(ORP)的具體數值是多少嗎?或者說和污泥的泥質有什么數值上的關系?
大家說說對厭氧消化的認識,若加強化預處理工藝,如THP怎樣?[ 本帖最后由 zyz0501 于 2010-10-29 08:03 編輯 ]
污泥厭氧消化池內設置攪拌的作用是什么? 混合攪拌是提高污泥厭氧消化效率的關鍵條件之一,沒有攪拌的厭氧消化池,池內料液必然存在分層現象。通過攪拌可消除分層,增加污泥與微生物的接觸,使進泥與池中原有料液迅速混勻,并促進沼氣與消化液的分離,同時防止浮渣層結殼。攪拌良好的消化池容積利用率可達到70%,而攪拌不合理的消化池的容積利用率會降到50%以下。 攪拌可以連續進行,也可以間歇操作,多數污水廠采用間歇攪拌方式。一般情況下,每隔2~4h攪拌1次,攪拌時間不應超過1h。通常在進泥和蒸汽加熱時同時進行攪拌,而在排放消化液時應停止攪拌、使上清液經靜止沉淀分離后排出。采用底部排泥方式時排泥過程中可停止攪拌,而在采用上部排泥方式時在排泥過程中必須同時進行攪拌。污泥厭氧消化池的攪拌方式有哪些? 污泥厭氧消化池常用的攪拌方式有三種: (1)池內機械攪拌:即在池內設有螺旋槳,通過池外電機驅動而轉動對消化混合液進行攪拌,攪拌強度一般為lO~20W/面容
?什么是污泥的厭氧消化?與高濃度廢水的厭氧處理有何不同? 污泥的厭氧消化是利用厭氧微生物經過水解、酸化、產甲烷等過程,將污泥中的大部分固體有機物水解、液化后并最終分解掉的過程。產甲烷菌最終將污泥有機物中的碳轉變成甲烷并從污泥中釋放出來,實現污泥的穩定化。 污泥的厭氧消化與高濃度廢水的厭氧處理有所不同。廢水中的有機物主要以溶解狀態存在,而污泥中的有機物則主要以固體狀態存在。按操作溫度不同,污泥厭氧消化分為中溫消化(30~37℃)和高溫消化(45~55℃)兩種。由于高溫消化的能耗較高,大型污水處理場一般不會采用,因此常見的污泥厭氧消化實際都是中溫消化。污泥厭氧消化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采用兩級消化時,一級消化池和二級消化池的停留時間之比可采用1:l、2:l或3:2,其中以采用2:l的最多。一級消化池的液位高度必須能滿足污泥自流到二級消化池的需要,地下水位較高時,必須考慮池體的抗浮,對消化池進行清理時最好選擇地下水位較低的時候進行。
在污水處理廠, 污泥厭氧消化
污泥處理技術分享:厭氧消化
污泥深度處理技術:厭氧消化
書上經常這么寫,氧化溝和SBR法因為其產泥量小不用污泥消化,但是這是為什么呢? 還有為什么他們產泥量小?問題有點弱智,但是很想知道答案。請各位賜教。
最近準備做厭氧生物試驗,欲求接種污泥,消化污泥或顆粒污泥,不知哪位好心水友提供一下相關信息。不甚感激。工作了幾年再來讀博,真的不太適應呵呵。
我在一個污水站負責現場運行工作,近五個月來硝化池上總是有較厚的一層泥,怎么去也去不掉,而且有曾多的趨勢!很多工程師都沒有辦法,不知哪位大俠能出手相助!?該發電廠滲濾液處理工程MBR是A/O工藝加UF,污泥濃度長期在20000以上,采用射流曝氣,DO值保持3.2左右!水中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指標也很正常,只是不見水花,效果很難看!我取了一些浮泥,發現這些浮泥程細沙狀中間有很多小氣泡,泥呈深黃色,但中午有時呈干裂狀!細沙成灰色,加清水后氣泡破裂,細沙沉降性能良好,風干后泥表面呈淡黃色,里面呈黑色!不知道這些浮泥是什么,怎么產生的,有什么辦法可以去除!?走過路過的高手一定出手相救,萬分感謝!
1 工程概況 東莞市御景灣酒店產生污水約600m3/d(由廚房、洗滌、生活污水組成),采用水解酸化、接觸氧化工藝進行處理。由于該工程處理規模較小以及酒店對周圍的環境要求較高,故所有構筑物都采用了地埋式。為使終產物無臭味以及操作、管理簡便,其剩余污泥采用好氧消化進行處理。 2.1 設計參數 根據進、出水BOD5進行設計,其設計參數見表1。 表1 設計參數 進水BOD5(mg/L) 出水BOD5(mg/L)
污泥厭氧消化池的加熱方式有哪些? 污泥厭氧消化一般都采用中溫35℃消化,為保持消化池內的溫度適中,必須對進泥進行加熱升溫。厭氧消化池的常用加熱方式有在消化池外熱交換器預熱、用蒸汽直接在消化池內加熱、在消化池內部安裝熱水加熱盤管等三種,還有在消化池外建預熱投配池對生污泥加熱后再投加到消化池中的方式。 甲烷菌對溫度波動非常敏感,一般應將消化污泥的溫度波動控制在±l℃范圍內。溫度波動即加熱的效果與進泥次數、進泥歷時和每次的進泥量有關,進泥次數少必然導致每次進泥量較多,使加熱系統超負荷,供熱不足引起溫度的降低。因此,進泥應盡量均勻和接近連續。
環保工藝之——污泥厭氧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