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轉錄一些斗栱史料的東西: 斗栱是我國古代重要木構不可缺少的部分,戰國中山國制作的龍鳳案上部四角已出現了有斗、有栱的結構,表現出了斗栱的雛形。 東漢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當時不僅重要建筑中用到斗栱,一般的封建地主住宅中也用,當時斗栱多用于柱頭和轉角,補間鋪作尚補多見。位于40度線上的角華栱更不多見。只在角柱或墻角的兩面各出斗栱承檐。斗栱形制各地也不盡相同的,一般都只有一跳,依形制分幾種: 柱頭鋪作或置于柱頭的斗栱,有出跳和不出跳兩種。不出跳的斗栱,常見的是實拍栱、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三種。(實拍栱:柱頭上置一短橫木,底邊兩端向上彎起,形似栱,兩端不置散斗,直承檐枋。出一跳柱頭:多用于樓閣中,自墻上用華栱挑出相當距離承檐,在華栱頭上施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 斗栱發展到南北朝,由于佛教興盛,出現了獸形栱、花栱。仍是僅出一跳以一斗二升為常見,與漢、晉比較僅多用補間鋪作,形式多為人字栱。 至隋代,斗栱中重要構架——昂出現。 唐代各種斗栱樣式已經定型,宋代有了完備的規制,從最簡單的不出跳的“把頭交頸
心情:最近在做一個大型的體育中心柱頭加固的方案,方案出來后不能滿足設計院的要求,感到很壓抑。大體情況:這是個在建的工程,抱歉不方便傳圖和鑒定報告。因混凝土的問題,導致柱頭混凝土出現大量的孔洞(不是蜂窩,是那種可以穿透的孔洞。),對這個柱頭進行加固,梁柱節點屬于丁字形的,梁的截面高度在1米左右,已經現澆完畢。我的方案:顯然,置換混凝土不太現實,無法振搗,做鋼圍套,甲方不同意,理由是:新建的工程,只有幾個柱子做鋼圍套,顯得不那么美觀。于是決定采用C60環氧混凝土灌注孔洞,結構膠粘合,完成后,采用碳纖維布圍束。個人認為做完以后滿足結構使用要求就可以了,但是設計院認為必須滿足的是原柱子截面所能承受的力,也就是說如果原截面承受2.0噸,使用要求是1.5噸,加固完成后必須滿足2.0噸,而不是1.5噸……糾結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大家給點建議吧
斗拱是我國歷史上獨有的建筑形式。梁思成先生曾說“斗拱在中國建筑上的地位,猶柱飾之于希臘羅馬建筑”,斗拱以其強烈的個性表現,素有“遠看屋頂,近看斗拱”之盛譽,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標志,也是我國建筑學會會徽。
最基本的斗拱組合 戰國 龍鳳青銅方案
工地廣西梧州,這邊監理要求柱頭處箍筋需要做成鋼筋籠子,跟梁一起下放,理由是按正常綁箍柱頭處箍筋很難達到均勻放置綁扎,但是按鋼筋籠子的話梁綁扎好后下放的時候柱頭是很難放下去的,然后工人拿上木枋或者鋼管使勁敲結果一個樣鋼筋籠也散了,不僅施工不便而且更是達不到規定要求。大家有什么看法,小弟剛上工地,大家多多指教
在驗收梁板鋼筋的時候發現 框架柱柱頭不足規范要求(只有20-35CM)并且同一截面沒有錯開 遇到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處理以及它的危害是什么? 本工程34層 2級抗震 屬地震不利地帶 望各位同仁給予建議和處理方法。不甚感激。
今天在工地上,遇見這樣的情況!施工單位把頂層柱頭鋼筋沒有錨帶梁里面由于是邊柱,且在屋面上面有構造柱,直接就把鋼筋錨到構造柱中了,且構造柱鋼筋也省了請問大家這樣做法可行嗎?
原本是兩層住宅,100平,共16根30*50的柱子,柱筋是4根22,2根18,現在2樓板面柱頭生銹嚴重,打算植筋處理,現在要原有2層再接4層,各位大神幫幫忙,植筋怎么植筋好一點,還有箍筋怎么箍,新柱筋怎么跟舊柱筋綁扎,植筋的鋼筋尾部需要做彎勾嗎?在線等,謝了。
知識點:明清官式建筑斗拱術語梳理
柱頭與梁板同時澆筑,模板拆除后去看現場,發現異常,請看照片[ 本帖最后由 zxs6460 于 2010-7-4 21:40 編輯 ]
圖紙簡介: 六角真三層亭立面圖,有砼欄桿、旋轉立面樓梯、斗拱等,值得收藏哦! 投稿網友: xuqian868686 上傳時間: 2013-09-18
這樣的柱頭有什么辦法補救,樓梯還能用嗎?
圖紙簡介: 該項目為景觀小橋施工圖,還有橋墩柱頭等等詳細做法,圖紙含:平立剖、節點大樣等希望對您有幫助! 投稿網友: nhl8257 上傳時間: 2014-07-25
1、緊固件堆積不合理 回火之后緊固件會呈現變色的痕跡,用乙醚浸泡之后能夠會有油狀的殘留物,表明緊固件外表并不潔凈。而剖析后表明緊固件加熱時堆積不合理,致使緊固件在淬火油中呈現細微的氧化。 2、漂洗時發生的污染 緊固件在淬火之后需要用硅酸鹽清潔劑清潔,然后在漂洗,所以在漂洗的時分要十分的細心,避
斗拱,是中國古建筑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翹、昂組成,是較大建筑物的柱與屋頂間的過渡部分。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具體作用有荷載、增距、抗震、裝飾等作用。 與之相輔相成的便是飛檐了。飛檐是中國傳統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筑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飛檐為中國建筑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檐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動感,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