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轉錄一些斗栱史料的東西: 斗栱是我國古代重要木構不可缺少的部分,戰國中山國制作的龍鳳案上部四角已出現了有斗、有栱的結構,表現出了斗栱的雛形。 東漢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當時不僅重要建筑中用到斗栱,一般的封建地主住宅中也用,當時斗栱多用于柱頭和轉角,補間鋪作尚補多見。位于40度線上的角華栱更不多見。只在角柱或墻角的兩面各出斗栱承檐。斗栱形制各地也不盡相同的,一般都只有一跳,依形制分幾種: 柱頭鋪作或置于柱頭的斗栱,有出跳和不出跳兩種。不出跳的斗栱,常見的是實拍栱、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三種。(實拍栱:柱頭上置一短橫木,底邊兩端向上彎起,形似栱,兩端不置散斗,直承檐枋。出一跳柱頭:多用于樓閣中,自墻上用華栱挑出相當距離承檐,在華栱頭上施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 斗栱發展到南北朝,由于佛教興盛,出現了獸形栱、花栱。仍是僅出一跳以一斗二升為常見,與漢、晉比較僅多用補間鋪作,形式多為人字栱。 至隋代,斗栱中重要構架——昂出現。 唐代各種斗栱樣式已經定型,宋代有了完備的規制,從最簡單的不出跳的“把頭交頸
斗拱是我國歷史上獨有的建筑形式。梁思成先生曾說“斗拱在中國建筑上的地位,猶柱飾之于希臘羅馬建筑”,斗拱以其強烈的個性表現,素有“遠看屋頂,近看斗拱”之盛譽,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標志,也是我國建筑學會會徽。
最基本的斗拱組合 戰國 龍鳳青銅方案
平改坡外檐設計的求助與探討!~相繼上海,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平改坡改造完成,顯現出一定的城市美化效果,如今各地也掀起了一場平改坡改造熱潮。在改造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希望大家共同討論,研究解決。小弟現提出幾點問題向大家請教:1、改造房屋多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房屋,圖紙現已不全,是否(或是說如何)考慮新加臥梁或柱墩與原有結構的鏈接。2、選用什么坡屋頂結構形式(三角形屋架,多支點梁柱式屋架,A字形屋架)更加合理。3、設計時是否破壞原有頂層結構,重新考慮排水等問題。4、是否按新規范考慮外檐保溫隔熱性能要求。5、如何副加空調板、裝飾燈、掛件等新的組件。小弟現在在研究如何新加空調板,有幾個想法,大家指導一下!~在圈梁植筋(現不知圈梁是否每層都有)剔兩皮磚,直接澆板(怕用戶不同意,原砌體是否滿足抗扭)鋼筋打孔傳過墻體,加鋼墊板,螺栓或其他錨固(挑板和墻體交接處以及孔內鋼筋的防腐不好)大家有做過類似改造的嗎?
如下圖
圖紙簡介: 一個高層的外墻結構配筋很詳細。。。 投稿網友: livecloud 上傳時間: 2013-12-18 圖紙省份: <
知識點:明清官式建筑斗拱術語梳理
滿堂架及外檐架搭設驗收培訓!
圖紙簡介: 六角真三層亭立面圖,有砼欄桿、旋轉立面樓梯、斗拱等,值得收藏哦! 投稿網友: xuqian868686 上傳時間: 2013-09-18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15-8-17 23:05 編輯 小別墅的外檐經過大雨向室內漏水,外檐底部做過涂料防水,上面回填沙子,抹灰找坡,外墻真石漆。大家在有什么解決辦法嗎?
斗拱,是中國古建筑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翹、昂組成,是較大建筑物的柱與屋頂間的過渡部分。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具體作用有荷載、增距、抗震、裝飾等作用。 與之相輔相成的便是飛檐了。飛檐是中國傳統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別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筑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檐翹角。飛檐為中國建筑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檐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動感,仿
各位大佬,請問pkpm上屋頂外檐做不出來,可以等效成荷載輸入在梁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