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分析下怎么造成短路的!請各抒己見!領導讓我調查寫出事故報告,可我不想不出事故原應呀!難!
從建筑空間創意與表達等書中收集的一些,希望對大家有用注:把圖 片打包以后 需要全部相 對相應名稱幾個部分的壓縮包一起解壓才能得到完整的素 才[ 本帖最后由 zeng7883 于 2011-3-30 17:36 編輯 ]
大家分析下啊
有關鐵塔分析的幾個問題
貼一些理查德。麥耶的作品供大家欣賞
一酒店大堂:縱深12M,高10M,不可設下送風或地暖.只能在對著大門一面側送或頂送(進門一側).請大家討論,應該用什么末端設備,什么風口,出風風速幾米可達到設計要求.項目地點:南京.室內設計溫度:24(夏),22(冬)
我設計的是八度地震,二級框架按照單偏計算其中一個柱子配筋是11,24按照雙偏計算結果是11,11.這個結果是不是不符合常規,按照道理應該是雙偏的結果大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分析下下面是模型
空調器名義工況為室內27/19,室外35/24。在高溫熱源為Th=35度,低溫熱源為Tc=27度時,卡諾循環的制冷系數為:EER=Tc/(Th-Tc)=(27+273)/(35-27)=37.5W/W。可是實際上我們家用空調器的能效比只有2.6~4W/W,是那些因素導致實際的能效比和理論差這么多呢
屋面混凝土拆模后,發現有很多細小裂縫,局部板底有滲水痕跡。現經調查分析可能產生的原因如下:一、產生原因:1、混凝土塌落度不符合設計規范要求及控制不到位;2、澆筑當日溫差較大并未及時養護。3、混凝土振搗不到位,未進行二次復振及未使用平板振動器;4、模板澆水濕潤過多;5、混凝土未采用三度抗滲要求。6、施工單位技術交底不到位;二、為防止以后出現類似現象,特采取以下措施:1、嚴格控制混凝土塌落度;2、密切關注氣溫情況,選擇溫差較小時間,及時養護;3、混凝土進行復振,使用平板振動器;4、嚴查施工技術交底工作及管理人員旁站是否到位。
現在的設計中復雜的高層結構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地震區,這類結構更應該引起我們設計人員的重視。我個人提議大家來討論一下彈性時程分析及彈塑性時程分析的方法與判斷結構是否合理的標準,讓大家在設計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彈性時層分析實際上是對結構在小震作用下的結構處于彈性階段的分析.而彈塑性時程分析是基于大震不倒的情形下對結構的分析.所以從地震波的選擇到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均應滿足規范要求,最后到對分析結果的判斷,薄弱層的判斷等希望大家暢所欲言。
高規建議復雜結構作彈性時程分析,某實際工程,大底盤雙塔,11層,框架結構,6度設防,場地類別為三類,按高規的規定屬復雜結構,需要進行彈性時程分析嗎?很少看到有人對6度區工程進行彈性時程分析,是否6度可不做彈性時程分析?高規中不太明確.
《滑坡分析與防治》徐邦棟PART1
電源的A相火線和零線短路了,為什么開關不跳閘,害得公司電腦燒了二十機臺。電纜線是YJV3*25+1.另外兩根電線是BV75平方.線路長150米。實測電流在60A左右。之前A相電壓有點底,AB368V, BC390V, CA375V。AN240V,BN225V,CN205V.之前懷疑食堂電源線電纜只有AN兩根與總電源線同穿一個電箱電板孔,懷疑會會有渦流。因為A相相線會有較大電流,N線應該電流很小,電流會不平衡。在食堂測試電纜線四根全部通路,在配電房也是。而且電纜線廢棄的兩根線會產生感應電壓,綠色線對地電壓120V,紅色線對地電壓80V.,綠色對紅色30V 而且電纜線廢棄的綠色線與紅色線對三相電源都有電壓。在食堂這邊測量電壓;AB線電壓380v,BC線電壓380v,CA線電壓380v;AN相電壓0v,BN相電壓380V,CN相電壓380v。在配電房這邊測量電壓一切正常。在食堂這邊電纜線之間測量電阻:藍綠:0.7歐;藍黃:0.5歐;藍紅:350歐:紅綠:350歐。在配電房這邊測量電纜線電阻:藍綠2K歐。
有沒有用MIDAS/civil進行鋼結構設計的前輩,我想請教一下關于屈曲分析的問題!謝謝指點!在進行屈曲分析是,為什么受拉構件回出現屈曲,而屈曲模態荷載系數又指的是什么?我一直沒有理解!懇請指點!
1、在大型懸索管道跨越結構的分析中,懸索數量較多,且長度較大,采用Cable單元模擬是否合適?進行跨越結構設計時,為兼顧計算效率和計算精度,采用何種單元模擬懸索較為合理?2、采用Frame單元模擬懸索,Frame單元的抗彎剛度如何修正?將其設置為一極小值;還是設置為懸索受拉硬化后的剛度?3、由相關文獻,懸索跨越結構分析時應考慮幾何非線性,如何合理設置非線性分析參數?如何判別非線性的計算結果的正確性?4、進行懸索跨越結構模態分析時,特征向量法和Ritz向量法中,哪種方法更為可行?計算結果中,很多陣型為個別柔索局部振動,該階陣型的質量參與系數非常小,這種情況如何處理?5、懸索跨越結構的抗震計算,應采用何種分析方法?
在lijiedsa版主和amban前輩的幫助下,小弟完成了初次pushover分析。現在又有個問題要請教一下,在分析前,我本來是用框架頂層的節點位移來控制的,但分析完后,是底層柱底首先失去承載力,而頂層并沒有達到控制點,大家一般對框架結構用哪個做控制點?還有,這次用的是默認的力-位移曲線,我們平時做分析需要自己定義鉸嗎?按中國規范定義鉸的具體操作步驟是怎樣的?
MIDAS--pushover分析教程
進行pushover分析的側向荷載怎么施加啊?程序提供的三種模式又是怎么回事呢?有誰能給我講講啊,很急,萬分感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