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首先,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其次,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破壞了生物鏈、食物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我國東北過夏天,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暖,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后。結果導致這種候鳥所吃的一種害蟲泛濫成災,毀壞了大片森林。另外,有關環境的極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2.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對能源的消耗,必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制約性的影響。應在發展中國家“減排”,還是在發達國家“減排”成為各國討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2013年后的“減排”問題必然會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有關阻止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問題必然引發“南北關系”問題,從而使氣候問題成為一個國際性政治問題。3. 氣候全球氣候變暖使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
摘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了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林生產的影響,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思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如何控制和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二是如何增強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前者是長期、艱巨的任務,后者是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關鍵詞:氣候變暖;影響;農業;對策 自西方工業化以來,世界人口在急劇地增長,人類在日益強大的大規模生產和經濟活動中,大量開墾耕地、掠奪與毀壞森林資源,大量地燃燒化工原料,釋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致使大氣成分發生變化,導致了全球氣候日趨變暖。據美國科學家(1979)估計,如果大氣CO2濃度增加1倍,全球平均氣溫將增加1.5℃~4.5℃。進一步研究指出,如果人類繼續按照目前速
5月22日,環縣北郭塬村,一位農民從山溝里的一片水洼中舀水 新華社圖
近日,英國科學家稱,由于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動物們以更快的速率向地球兩極等溫度相對較低的區域擴散。加拿大約克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分析氣候變化下不同物種的遷移速率得出,為了應對日益升高的溫度,物種每十年向涼爽的高緯度地區遷移了11英里,向高海拔地區遷移了40英尺。“這相當于動物與植物以平均每小時8厘米的速度遠離赤道,”生物學教授克里斯·托馬斯(Chris Thomas)稱,“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40年了,未來物種的遷移速率還將變得更快。”“氣候變化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不同的物種。由于溫度升高環境惡化,為了生存,動植物不得不遷移到其他區域。”生態學教授簡·希爾(Jane Hill)稱,“遷移速度最快的往往是那些較熱地區的動植物,研究表明,目前它們遷移的速率將對以前提高了2至3倍。”
轉播到騰訊微博 草原天氣越來越干旱少雨,氣候變得越來越溫暖、干燥。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牧民阿拉騰圖雅并不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前因后果,但她清楚自己生活40余年的這片草原正在變得越來越溫暖、干燥。“冬天變得暖和一點其實也不是什么壞事,但它伴隨的是干旱少雨,這對于牧民的生活來說是致命的。”阿拉騰圖雅說。這位43歲的蒙古族婦女生活在錫林郭勒盟鑲黃旗草原。在她小的時候,草原的冬季漫長而寒冷,最低氣溫都在零下三十度以下,積雪有20厘米深。而如今,在草原上一般年景已很難見到那么深的雪,最低氣溫也都在零下二十五度左右,偶爾能碰到特別寒冷的天氣。“因為連年干旱,草原上的草越來越少、越來越短,不能養活太多的牛羊,我們的收入受到影響。”阿拉騰圖雅說,遇到旱年草原不長草,牛羊在草場上吃不飽,需要買草買料飼養,養殖成本就會隨之提高,同樣影響收入。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農業氣象系主任潘學標認為,從近年來中國北方草地畜牧業地區氣候變化的總體來看,呈現出一種變暖變干的趨勢。氣候干
德國排水與全球變暖漫談 不久前,德國出現強降雨及內澇。
【摘要】在發電領域減少二氧化碳產生的途徑包括:提高發電效率減少燃耗;采用原子能發電;使用再生(天然)能源。每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的產生,以礦物燃料發電最高,特別是燒煤電廠。再生能源發電雖然設施的建造會產生二氧化碳,但發電本身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增加使用再生能源發電和有效使用礦物燃料,是抑制產生二氧化碳的有效方法人口是影響能耗的重要因素,全球人口的增加將造成能耗增加,導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使氣溫上升,全球變暖。 在發電領域減少二氧化碳產生的途徑包括:提高發電效率減少燃耗;采用原子能發電;使用再生(天然)能源。每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的產生,以礦物燃料發電最高,特別是燒煤電廠。再生能源發電雖然設施的建造會產生二氧化碳,但發電本身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增加使用再生能源發電和有效使用礦物燃料,是抑制產生二氧化碳的有效方法。 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可分為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太陽─熱發電和光伏發電);海洋發電(海洋-熱能轉換、潮汐、洋流、海波);地熱發電。 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是目前發電技術中每單位發電量產生二氧化碳最低的。它不會
預計到2080年,持續升高的氣溫將會使數億人遭受饑餓,到那時候,中國將要面臨嚴重缺水的局面,歐洲和美國部分地區也難逃此劫。以上場景都是由最新一份全球氣候報告所預測的。 中澳降水大大減少 一份提前透露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顯示,在本世紀末,氣候變化所引起的水資源匱乏會影響到大約11億到32億人的生活,那時,氣溫也已經升高了2到3攝氏度(3.6到4.8華氏溫度)。 這份原計劃在4月份公布的報告在《年齡》報上被詳細刊登出來,該報告表示,在接下來的70年中,全世界還會有大約2億到6億的人面臨食物緊缺的危機,而海岸洪水將會使700萬的家庭遭殃。 “報告要傳達的信息就是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難逃于此。”負責起草該份報告的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產業研究組織前氣候主任格雷姆·皮爾曼博士向路透社表示。 “如果你留意一下中國,會發現和澳大利亞一樣,中國農業地區的降水量也會大大減少。”皮爾曼說道。非洲和孟加拉國等貧窮國家將會受到最大的影響,因為它們是最沒有能力去應對海岸洪水和干旱所帶來的巨大災難的,皮爾曼表示。 至少升溫3
科學家第一次確認兩者關系,北歐、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降水增加,撒哈拉南部非洲、印度北部和東南亞降水減少 一項有關氣候變化與全球降雨量模式的研究首次確認,全球變暖已經影響到全球降雨量模式,給北歐、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帶來更多降水,但減少了撒哈拉南部非洲、印度北部口東南亞的降水。報告警告說,這些變化可能已經對那些對降水量敏感的生態系統、農業和人類住區造成顯著影響,比如薩赫勒地區。這項研究的成果刊載于 7 月 23 日 英國《自然》雜志。 來自加拿大環境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氣候學家第一次在變化的全球降雨量模式中清楚地發現人類蹤跡。” 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全球變暖肯定會影響到降雪和降雨模式,因為大氣和海水溫度以及海平面氣壓——降雪和降雨模式背后的潛在推動力——已經發生變化。但是,截至目前,宣稱這種影響已經發生的證據只是理論上存在或是存在于計算機模型中,而不是來自于觀測。 研究人員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缺乏一個準確的、長期的全球降雨量數據,這些數據可以使他們能夠辨別降
氣候變暖促進植物入侵的機制探究
全球氣候變化的后果是什么?(1)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島嶼(2)降水空間布局發生變化(3)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比如極熱、極寒、干旱頻繁、暴雨增多2.3全球環境問題全球變化引發了一系列全球規模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都有哪些? (1)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和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與紫外輻射增加 (3)大氣污染與酸雨 (4)陸地水體和海洋污染 (5)生態系統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6)森林功能退化與資源減少 (7)野生動物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損失
“全球變暖”這一命題因一份聯合國機構的評估報告再度引發廣泛關注。 2018年10月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全球升溫1.5oC特別報告》。 報告拉響警報,強調當前迫切需要采取嚴厲措施,防止全球變暖超過1.5°C。報告稱,如果氣候變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世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預計全球氣溫在2030年至2052年間就會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1.5°C。 我們已經目睹了全球升溫1.0°C的后果,極端高溫天氣、暴雨和干旱的發生頻率都在增加。
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多地空氣質量持續惡化。室外空氣污染是導致中風、心臟病、肺癌和呼吸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國政府可以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大氣中顆粒物和臭氧前體來降低空氣污染。全球要變暖 空氣更污染 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研究論文,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多地空氣質量持續惡化。到本世
科學家們在英國萊斯特大學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重新解釋了全球變暖問題。這一理論不久后將在《ScienceFirstHand》雜志上發表。這一頗受爭議的理論完全否定了燃燒化石燃料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層的作用。按照俄羅斯科學院弗拉基米爾-沙杜瑞的說法,科學家們在過去大約一百年時間里所記錄下來的全球平均氣溫明顯升高的狀況可能是由于大氣的變化,而與人類燃燒天然氣或石油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無關。沙杜瑞解釋了高空中冰晶總量的變化是如何破壞高空中稀薄的中間層的,而中間層可以削弱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沙杜瑞對過去140年內的年平均溫度變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此說明,到二十世紀初,全球溫度有輕微的降低。這一結論與目前將氣溫升高歸咎于工業革命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全球變暖理論公然相反。沙杜瑞提出,始于1906-1909年的氣溫升高,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原因。他相信,1908年6月30日發生在西伯利亞邊遠地區貝加爾湖西北部的通古斯事件是氣溫升高的原因。通古斯事件,也稱為通古斯隕星事件,一直被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或彗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后產生的爆炸。這一爆炸所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十五兆噸當量的原
氣候變化,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現在的夏天是越來越熱,現在的冬天是越來越冷。不正常的天氣變化,狂風暴雨,或者頻繁的干旱等很多與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接二連三的發生著。 那么,人們最了解的氣候變化當然應該是全球氣候變暖,當然,全球氣候變暖所造成的最直接危害便是冰川的融化,導致海平面的上漲,這樣下去,沿海地區海拔較低的陸地城市是否會被一點點的淹沒掉。 除了這些,我今天又看到一篇文章《專家稱全球變暖增加患病概率》,文章開頭是這樣說的:國際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協會主席亞歷杭德拉·莫雷諾日前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增加了寄生蟲病、病毒感染、皮炎和癌癥等疾病的患病概率。 莫雷諾當天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首府拉普拉塔出席第三屆世界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大會時發表了上述觀點。她說,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四季的變化不再像以前那樣分明。某些病毒或細菌原先只在某個季節流行傳播,現在卻可能在各個季節存在,這就大大增加了人們患病的可能性,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現在,我們很難否認氣候變化。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確認,2016年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刷新2015年創下的最熱紀錄,而2015年本身就打破了2014年的紀錄,同時從2018年-2019年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濃度高于過去10年的平均值。但對于全球變暖加強,一些人仍然頗有微詞,傳說有3%的論文否認氣候變化。而發表在《理論與應用氣候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試圖通過重復試驗來檢驗這3%反對的聲音,但發現不可能復現。2021年初,寒冷天氣在各大城市迅速蔓延。如北京迎來了近54年來最冷的早晨,青島,威海、煙臺等山東一些沿海城市,迎來了60年來最為寒冷的天氣,溫度竟然低至零下25攝氏度。就連我國的廣州地區也出現了明顯的降溫趨勢
全球變暖到底會導致什么?到這里來看看吧。挪威的一個群島近日正努力對外推介自己,聲稱來這里旅游可以看到全球變暖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見證氣候變化的最佳地點” 這個群島是斯瓦爾巴群島,位于北冰洋,生活著馴鹿、海豹和北極熊等北極特有的動物。聯合國的環保專家稱,在這里,氣候變暖的程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區的兩倍。 當地官員表示,來這里旅游對環境的損害遠比不上俄羅斯所提供的那種在北極圈乘坐核動力破冰船前行或者高空跳傘的旅游方式。 “這里是世界上仍在正常運轉的少數生態系統之一。在這里,北極熊還是(生物鏈中的)一級食肉動物。”斯瓦爾巴總督辦公室的環境專家魯恩·伯格斯特羅姆說。 伯格斯特羅姆特別指出:“斯瓦爾巴或許是見證氣候變化的最佳地點,也是北極高緯度地帶最容易到達的地點。” 希拉里和麥凱恩都來過 斯瓦爾巴群島是歐洲占地面積最大的一片荒島,為挪威的屬地,所覆蓋的面積比愛爾蘭還大。目前,島上的一些冰川已經開始慢慢消失。去年夏天,一些不知名的島嶼開始在冰川萎縮
全球氣候異常的分析及其解決辦法E-mail: [email protected]近幾年,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水災、雪災,而且級別呈上升趨勢,五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的水災、雪災不斷發生。在2007年全球變曖是世界人民關注的焦點。根據氣象報表查證全球變曖明顯,降雨量也明顯減少,突發暴雨增加;同時近幾年水災、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根據科學工作者的統計顯示海平面呈上升趨勢。上述的幾種現象反映了全球氣候異常,是什么造成了全球氣候異常呢?這段時間我也在思考這問題,經過研究,我發現全球氣候異常另有原因及其解的方法,希望我所說的對解決這一問題,能起到些幫助和引起人們的注意。 人們一直認為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變暖的最大禍害,但是對于溫室氣體影響全球變曖至今科學界還沒有有力的科學證明,對于溫室氣體影響全球變曖,現在的主要依據是根據資料顯示在工業革命前天空的二氧化碳的濃度是280ppm,而近來二氧化碳的濃度快速升高到380ppm,這種因為現在天空的二氧化碳的明顯增加從而說溫室氣體影響全球變曖的說法,不
國際能源機構日前表示,由于全球清潔能源發展過于緩慢,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難以得到有效遏制。 氣候科學家們表示,目前燃煤發電仍然占據電力生產的主導地位,再加上各國政府未能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因此在本世紀內將全球溫升幅度控制在2℃的目標已經越來越變得遙不可及。 國際能源機構表示,在2000年至2010年間,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