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生.左琰
實踐之一:沈陽冶煉廠改造 設計完成時間:2002年8月 占地面積:33公頃 建設情況:未實現 委托:沈陽市規劃局 設計方: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 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 主要設計師:俞孔堅、劉向軍、龍翔、劉亦昕、陳輝 冶煉廠始建于1936年,當時叫做奉天制煉所,占地33公頃。具有在全國和全世界都堪稱絕版的完整的冶煉工業流程和設備,還有據稱是全國最高的煙囪。2002年初在準備拆遷時,受當時規劃局委托,設計人員對遺產地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調查,并完成了三個方案。主題分別為保留大量工業遺產為工業博物館,利用工業遺產作為會展中心和博覽中心(包括建議作為類似園藝博覽會場所),和文化創意園區。這些主題中都融入休閑娛樂、文化藝術等內容;都把工業遺產的保護、展示和利用,污染物的清理和土地的生態恢復作為設計技術的重要內容。遺憾的是,包括設計建議保留的兩個大煙囪在內,整個場地已全部推平,設計者的方案沒有實現,留下千古遺憾。(圖01-04) 圖01 沈陽冶煉廠
(1)完整性保護:工業遺產地的保護有賴于景觀與工藝流程的完整性的維護,因此任何開發活動都必須最大限度地保證這一點。保護工業遺產地需要對它曾經的用途以及各種工業流程有透徹的認識。 (2)真實性保護:就地按原樣保護是首選措施。只有當社會經濟發展有壓倒性的需求時,才考慮拆遷和異地保護。不鼓勵重建或者恢復到過去的某種狀態,除非其對整個遺址的完整性有利。合理的開發干預過程必須可逆且盡量減小影響,不可避免的改變都應該記錄下來,被拆卸的重要元素也必須妥善保管。 (3)通過再利用來保護:對工業建筑的再利用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工業遺產能夠在衰退地區的經濟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產業用地的再利用,保持地區活力,可以給社區居民提供長期持續的就業機會和心理上的穩定感。所以,除非該遺產地具有特殊的、突出的歷史意義,一般情況下允許對工業遺產地進行合理的再利用,以保證其持續得以保存。鼓勵將工業地區的游憩與旅游活動與工業遺產保護相結合。 (4)保護非物質工業遺產:與古老或荒廢的工業過程相結合的人工技藝是工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詳細記錄,妥善保存歷史記錄和文獻、企業檔案、建筑
中華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文明史,在國人的概念里,文化遺產一般都是比較古老的文物。實際并不盡然。近代工業的遺跡,由于沒有被廣泛重視,正在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中逐漸消失。工業遺產的保護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重視不夠,工業遺產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比例較低;二是家底不清,對工業遺產的數量、分布和保存狀況心中無數;界定不明,對工業遺產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保護理念和經驗嚴重匱乏;三是認識不足,認為近代工業污染嚴重、技術落后,應退出歷史舞臺;四是措施不力,“詳遠而略近”的觀念使不少工業遺產首當其沖成為城市建設的犧牲品。 今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的主題為工業遺產,首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在無錫召開,通過了有關工業遺產保護的文件《無錫建議》。與會的專家學者認為,城市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一些尚未被界定為文物、未受到重視的工業建筑物和相關遺存沒有得到有效保護,正急速從現代城市里消失。他們呼吁全社會提高對工業遺產價值的認識,盡快開展工業遺產的普查和認定評估工作,編制工業遺產保護專項規劃,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的11處工業遺產。 大慶油田第一
小弟在網上找了些方案,但網上的太少了.不知道前輩們可以給點相關的方案資料嗎?主要就是關于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國內外的都可以~~~望前輩指點~~~~~~~~沈陽冶煉廠改造 設計完成時間:2002年8月 占地面積:33公頃 建設情況:未實現 委托:沈陽市規劃局 設計方: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 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
求助,對于工業建筑如何根據廠房高度、荷載等級折算成與其相當的民用建筑的層數?請大家指教
有個 部分是松散(遇水軟簧,地質部門建議做樁基)頁巖,但是大部分地方是弱風化巖層,很難鑿動的,全部做樁肯定不行,全部清除松散巖層又很不經濟,請問各位大蝦,改如何處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遺產保護的話題,甚至成為2007年景觀界的關鍵詞,我最近搜集了一些相關資料,與大家共享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對工業廠房樓面活菏載的取值,規范規定的不是很準確。所以想請教大家一般是如何進行取值的。 我手上有個工程,一層,二層是廠房,四到六層為餐廳,宿舍。主要是二層的活菏載該如何取值。廠房用途是做服裝的。各位大蝦是如何,取得。 最好能詳細介紹,謝謝各位了。
本帖最后由 reenoip 于 2014-4-17 16:17 編輯 之前是建筑按照辦公樓設計的,我結構樓面取值恒載1.5活載2.0,結果今天建筑說是一棟陶瓷檢驗實驗大樓,有比較多的檢驗機械設備,問問前輩們樓面恒載和活載是否需要加大?
圖紙簡介: 在一鋼筋砼結構中新增一鋼結構框架,包括工藝提工藝條件,鋼框架結構圖,設計說明,相關節點圖等等 投稿網友: xuyongne 上傳時間: 2014-01-30
設計成果的內容和深度是構件生產、施工階段對設計需求的結果。而在工業化建筑中,設計與生產又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設計便于生產制造中成本降低;生產工藝改進促使設計靈活性提高,設計與工藝成為了一個互利互進的關鍵環節。 從構件生產工藝角度來看深化設計需考慮以下幾個環節: 1.構件詳圖:制作適合生產的構件詳圖,包括模板圖、配筋圖 2.模具圖紙設計:符合模具設計的初步構件圖可以在構件外觀尺寸確定后提供,設計師根據需要可審核模具圖 3.模具加工:盡量考慮模具使用的通用性及重復利用率 4.工廠備料:設計確定構件的所有預埋件型號、外飾面材料、門窗型號等。 5.綁筋、組模、預埋:構件圖中需明確表示配筋要求、預埋件的定位、防雷設置要求,注意位置避免互相干涉打架。 6.混凝土澆筑:構件圖需表達不同構件所用混凝土的標號。 7.脫模、養護:構件圖需表達脫模的吊點、吊具型號及位置。
建筑工業化的特征主要有: 一、設計和施工的系統性。在實現一項工程的每一個階段,從市場分析到工程交工都必須按計劃進行。 二、施工過程和施工生產的重復性。構配件生產的重復性只有當構配件能夠適用于不同規模的建筑、不同使用目的和環境才有可能。構配件如果要進行批量生產就必須具有一種規定的形式,即定型化。 三、建筑構配件生產的批量化。沒有任何一種確定的工業化結構能夠適用于所有的建筑營造需求,因此,建筑工業化必須提供一系列能夠組成各種不同建筑類型的構配件。
建筑工業化是指通過現代化的制造、運輸、安裝、科學管理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取代傳統建筑業中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業方式。它的重要標志是建筑設計標準化、構配件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和組織管理科學化。我國實現建筑工業化是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是緩解行業勞務緊缺的需求,也是促進全社會資源節約的需求。 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歷程和現狀 1993 年制定的《中國21 世紀人居報告》中提到“住宅產業”,這是建筑工業化在我國最早的體現。1995 年,國家啟動重大科技產業工程項目:“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標志著住宅產業開始受到國家關注。同年,原建設部下發了《建筑工業化發展綱要》,加快了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步伐。1999 年,國家在總結“2000 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成果的基礎上,開始推廣康居示范工程,并將其作為住宅產業化的載體和發展方向。自此,我國的住宅產業化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 2006 年原建設部下發《國家住宅
建筑工業化是隨西方工業革命就已經萌出的概念,工業革命讓造船、汽車生產效率大幅提升,隨著歐洲興起的新建筑運動,實行工廠預制、現場機械裝配,逐步形成了建筑工業化最初的理論雛形。1974年,聯合國出版《政府逐步實現建筑工業化的政策和措施指引》中定義了“建筑工業化”:按照大工業生產方式改造建筑業,使之逐步從手工業轉向社會化大生產的過程。它的基本途徑是建筑標準化,并逐步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建設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質量。 我國早在早在1956 年,國務院即出臺《關于加強和發展建筑工業的決定》,并于1978 年,我國原國家建委在新鄉召開了建筑工業化規劃會議,會議要求到1985年,全國大中城市要基本實現建筑工業化,到2000年,全面實現建筑工業的現代化。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目標并未實現。目前我國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的主要幾類企業:房地產開發類企業、建筑工業化全產業鏈式企業、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企業、鋼結構生產企業、部品一體化生產企業等五大類。 我國建筑工業化
1 建筑工業化產生的背景 在我國,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建筑業規模已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峰值,它一方面極大地加快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但另一方面,其弊端也已顯露無遺,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費、粗放型的現場人工作業,對城市、對生態、對產業結構都帶來了極其嚴重的不利影響。面對這種情況,以全球的發展趨勢來看,推動綠色裝配式建筑必將成為了我國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建筑業全面向工業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2 建筑工業化的概念與特點 所謂建筑工業化,就是采用工業化的預制裝配化技術,選用合理的可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將主要構件和部品在工廠按工業化、精確化、標準化的模式預制生成,再運輸到現場進行就位與裝配的建造過程。也就是將構配件的生產過程,由傳統的現場澆搗砌筑,大量地前移至工廠車間里完成。 與傳統建筑方式相比,工業化建筑具有質量、成本、進度可控等優勢,真正體現了“四節一環保”的概念。它既節約資源和材料,減少現場的濕作業,減少建筑垃圾,降低揚塵與噪音污染,又解決了傳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