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請教一個問題:《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規定,混凝土動態強度和動態彈性模量的標準值較其靜態標準值高30%;在實際抗震驗算時,是不是把相應混凝土靜態本構的強度參數調整一下就可以了?比如C30是25.5MPA,提高后為33.1MPA。
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
最近院里接了一個20萬噸大直徑筒倉的項目,院長讓我把構筑物抗震設計規范好好看看,看了幾遍有幾個問題希望論壇里的大佬們能指點一下小弟。 1. 非框排架結構的構筑物,例如框架、框剪、筒體等結構的工作塔,需不需要控制小震下的彈性位移角? 2. 8度區0.2g, 25米大直徑筒倉采用外層鋼筋混凝土倉壁與內柱聯合支承,地震作用如何確定?因為整個筒倉剛度很大,沒有辦法設計成以彎曲變形為主的剪力墻延性結構,是否需要按抗震等級乘以調整系數? 我的想法: 1.不需要,構筑物規范5.5.1條文說明里明確大多數規則的構筑物滿足抗震截面驗算條件下不會發生超過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變形值,有薄弱層時應驗算罕遇地震下的彈塑性位移。彈性位移角是控制小震水準下設防目標,抗震截面驗算是控制中震水準下的設防目標,若能滿足中震下的設防目標,小震下的設防目標是不是構筑物比建筑物可以要求低一點,體現建筑物與構筑物的區別,以及抗規和構抗規結構設計的靈活性。框排架結構形式復雜,平面豎向變化大,薄弱點多,應該控制彈性位移角。 2.不用,抗震等級確定的調整系數是為了滿足設防烈度下結構構件的
《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DL5073-2000條文說明見21樓!
論文簡介:就基于性能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幾個關鍵環節進行了討論,給出了結構整體設計的總框圖及設計中各關鍵環節的子框圖,較為清晰地展現了基于性能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過程。 投稿網友:wukangzhen 上傳時間: 2013-08-28
新老建筑都是框架結構,新建筑是3層的附屬結構,老建筑5層。地基承載力320KPa,基礎都是獨立基礎,領導的意思是將與原有建筑相鄰的柱子下設置梁,梁下做基礎,避開原有的獨立基礎。這樣行不行,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新手求教,不勝感激!
一、建筑幕墻的抗震要求 建筑幕墻的抗震性能應滿足GB 50011的要求。 建筑幕墻應滿足所在地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對有抗震設防要求的建筑幕墻,其試驗樣品在設計的試驗峰值加速度條件下不應發生破壞。幕墻具備下列條件之一時,應進行振動臺抗震性能試驗或其他可行的驗證試驗:①面板為脆性材料,且單塊面板面積或厚度超過現行標準或規范的限制;②面板為脆性材料,且與后部支撐結構的連接體系為首次應用;③應用高度超過標準或規范規定的高度限制;④所在地區為9度以上(含9度)設防烈度。二、建筑幕墻抗震設計原則建筑幕墻的抗震設計遵循“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設計原則。按照《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進行抗震設計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設防目標是:①當遭受低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主體結構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可繼續使用;②當遭受相當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設防地震影
鋼材基本屬于各向同性的均質材料,且質輕高強、延性好,是一種很適合于建筑抗震結構的材料,在地震作用下,高層鋼結構房屋由于鋼材材質均勻,強度易于保證,所以結構的可靠性大;輕質高強的特點使得鋼結構房屋的自重輕,從而所受地震作用減小;良好的延性使結構在很大的變形下仍不致倒塌,從而保證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但是,鋼結構房屋如果設計和制造不當,在地震作用下,可能發生構件的失穩和材料的脆性破壞或連接破壞,使鋼材的性能得不到充分發揮,造成災難性后果。因此高層鋼結構房屋的抗震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建筑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
如今,鋼結構建筑在因為其良好的性能,已經廣泛應用在各種類型的基礎建筑中。同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鋼結構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等優點。但是,如果在抗震設計中不按照鋼結構建筑設計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地震當中鋼結構建筑物就會破壞嚴重。下面,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鋼結構建筑抗震設計有哪些基本要求以及抗震設計的方法有哪些。<
現行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有一兩個,一個是水利上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SL203-97》,另一個是電力上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DL5073-2000》。看了這兩本規范的內容發現,這兩本都是廢止了一個電力的78規范后實施的。請問專家,我們現在選用哪個規范比較合適。[ 本帖最后由 zhc7 于 2008-7-7 16:36 編輯 ]
汶川大地震引發的對建筑物抗震設計的思考汶川5.12大地震使每一個中國人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聽著一組組令人驚悚的災難數據,看著電視上一個個令人悲傷又無奈的畫面,我作為一個結構工程師,內心總有一種深深的自責和內疚。地震來了,我們設計的那些房子為什么頃刻間變成瓦礫?面對地震,我們真的這么無能嗎?我從事結構設計二十余年,在抗震問題上,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問題急需考慮解決:一、作為一種最殘酷的自然災害,地震災害在我們的建筑設計、規劃主管部門,并未將其放在足夠重視的位置上。在建筑設計中,消防、人防、抗震是三項災害預防設計內容。從這三種災害的后果看,地震災害遠遠大于前兩項,但在相應的規范中,抗震設計的安全概率是最低的。在現行抗震規范中,采用的是兩階段、三水準設計理論,即所謂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這個三水準又是基于一個假設的地震烈度、地震模型下的概率設計,因此單純的結構抗震設計并不能完全保證人的安全性,至多也只能是降低損失。我認為現有建筑抗震設計的不足應通過其它手段加以彌補,我們既然不能保證建筑物的安全,能不能想辦法保證建筑物中人的安全?譬如在每一個功能
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條文說明
論文簡介:建筑抗震構造,設計及施工,驗收都適合的國標圖集。低層高層。 投稿網友:lihongzhong2012 上傳時間: 2013-07-31
第一篇一、建筑結構抗震目標與設計在建筑結構的實際抗震設計中應堅持“小震無影響、中震可維修、大震不傾倒”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主要實施兩階段設計,在第一階段中,參照小震出現時的作用效果、負載效應,科學計算結構構件負載能力以及形變程度,在第二階段設計中,參照出現次數較少的地震作用效果,科計算建筑結構的形變程度。二、地震災害中建筑結構的損害位置眾所周知,地震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和復雜性,這要求建筑結構應具備一定的彈性形變程度,以免在地震中被損壞或者傾倒,若想實現此項目標,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合理的抗震設計可降低損壞程度,這是因為將地震產生的能量經由彈性形變進行消耗,因此,在抗震設計中應著重增強建筑結構的形變程度、能量損耗效應和抗震性。(一)各層結構強度較弱樓層。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如若框架結構設計不一致,將會存在結構強度較弱的樓層,一旦遭遇地震,高樓層首先受到損害,形變程度較大,從最初
摘 要: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一直是結構工程師們設計工作的重點,本文從抗震設計角度指出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必要性和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的含義,指出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供參考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建筑結構;結構設計;抗震 一、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必要性 地震是地殼運動在某些階段發生急劇變化時的一種自然現象。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的地震約達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地震由于發生在地球深處或者它所釋放的能量小而人們難以感覺到;而人們感覺到的地震,也即有感地震,僅占總量的1%左右;能造成災害的強烈地震則為數更少,平均每年十幾起。然而,就是這些每年為數不多的地震,卻給人們帶來了無可挽回的巨大經濟損失和觸目驚心的人身傷亡事故。據有關方面對世界上130次傷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資料所做的統計表明,95%以上的傷亡是因為無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典型的例子如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源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1995年1月17日
1、允許建筑能抵抗較低水準的地正動而不受破壞; 2、在中等水平地震作用下主體結構不會被破花; 3、在強烈地震作用下,建筑不會倒塌,確保生命安全。
抗規 1.0.2 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地區的建筑,必須進行抗震設計。是不是說所有建筑都要抗震設計,規范上沒看到低于六度地區呀?
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與結構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在建筑設計的階段考慮到抗震因素以及提供相應的條件才能夠為建筑后期進行抗震結構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的初期應該充分考慮到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設計,以便結構工程師針對結構系統實現合理的布置,切實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與承載能力。 一、建筑設計與建筑抗震設計的關系 建筑的抗震設計以及抗震性能的高低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著直接聯系,而建筑抗震設計又是以建筑設計為基礎的。這是由于建筑結構是基于建筑設計的,當建筑設計完成后建筑結構就難以改變。因此建筑設計師在建筑設計前期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建筑抗震設計的需求。 二、基于建筑抗震設計的建筑設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