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設計中,我配管的順序由進到出:一般是吸水口支撐架,吸水口,短管,彎頭,短管,閥門,短管,偏心異徑管,泵,同心異徑管,短管,水泵控制閥,蝶閥,管道接泵房外。不知道這個配管流程是否正確?今天有個業主提出水泵吸水管的彎頭不能用短半徑的。我們一般用的管件標準是02S403,上面的彎頭DN300以上的都是短半徑的。請問各位都都是用的什么標準,什么規范呢?
如題,關于濾池的清洗設計規范,可參考
現在都是路橋的新規范,有沒有哪位兄弟電腦上還有舊規范的,就是<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J023-85) ,做設計必備書籍。發給我一下,我做畢業設計急需 先謝謝各位了,直接發到我郵箱:[email protected] 謝謝各位伸出援手啊。~~~~ 感激不盡!!!!!!!!!!!!!!!!!!!急需阿!!!!!要不趕不上畢業答辯了!!!5555555555555555555
最近做一個醫院,發現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還是試行的,從89年到現在還是試行的醫院還有沒有相關規范,發現這方面的資料和規范很少
爆炸和火災下的設計規范
關于電梯和樓梯的設計規范
火電廠油氣管道設計規范
醫藥工藝用水系統設計規范(管道)
建筑給排水管道布局設計標準一、建筑給排水管道的平面圖及豎向布局應依據工廠地貌、廠區建筑平面圖、設備(單元)的需水量和排放量、凍土層深層、水文地質狀況和管道材質明確。二、生產制造與生活給水管網布局應考慮供水安全、經濟發展有效等要求,可選用枝狀給水管網、環狀給水管網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消防給水管網布局應合乎現行標準國家行業標準《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GB50160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的相關要求。三、廠區內生產制造、日常生活建筑給排水主干管,宜挨近需水量及排放量很大的設備(單元)布局。四、戶外建筑給排水管道宜埋地敷設;運輸易堆積物質、有危害物質及其腐蝕物質的管道不適合埋地敷設,當不可以防止埋地時,應采用防腐蝕、防滲對策。建筑給排水管道不可與運輸易燃性、易燃或有危害的液體或氣體的管道同管溝敷設。五、建筑給排水管道不適合在車行道下縱向敷設,宜各自相對性集中化布局在道路一邊或兩邊人行橫道下和綠化帶下;帶有易燃液體的生產制造污水干管不可縱向敷設于車行道下和加工工藝管廊下。六、消防
石油化工管道支吊架設計規范 SH/T 3073-2004
GB50264-97 工業設備及管道絕熱工程設計規范
一、編制工作原則 1.1強化“成品住宅”設計理念,促進裝修設計與建筑設計協調同步本標準在編制過程中強調“成品住宅”的設計理念,促使住宅裝飾裝修一步到位,并對住宅設計相關專業及產業鏈條上的相關環節進行整合,強調裝修設計貫穿和協調建筑設計全流程的重要性,促進裝修設計與建筑設計協調同步,從而提高裝修設計的完整度和完成度,使住宅工程建設鏈條趨向合理。1.2提倡采用模數化、系列化的設計手段,提高建造過程的“綠色度”標準化是住宅產業化的基礎,而模數化、系列化是標準化的重要內容。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已經對模數展開了詳細的研究,但由于住宅產業化發展水平的制約,模數化的應用和實踐,至今也主要局限在建筑的結構構件及配件的預制與安裝方面,對住宅內裝修產品、設備和設施安裝等方面仍然缺少應用和指導。以目前的衛浴產品制造企業為例,每家企業僅鑄鐵浴缸的型號就多達30 多種,少的也有10 多種,但每家企業之間的產品規格還都不同。由于產品規格尺寸多,但又
噴淋規范7.2.1這個表格怎么理解呢?貌似很多時候都滿足不了,你們設計的時候有按這個區控制噴頭嗎?求回答。如圖二中,噴頭距離梁邊的距離為600mm,按規范7.2.1濺水盤距離梁底面的距離最大為0.14,規范要求7.1.3-2噴頭濺水盤距離頂板最大距離為550m,那700-550=150mm,就不滿足規范7.2.1了,這種情況怎么處理呢?
區別于市政和公路的園路規范
給大家上傳一份關于:截流孔板的設計規范和要求
設計規范中3.3.4 衛生器具給水配件承受的最大工作壓力,不得大于0.6MPa。3.3.5 高層建筑生活給水系統應豎向分區,豎向分區壓力應符合下列要求:1 各分區最低衛生器具配水點處的靜水壓不宜大于0.45MPa;2 靜水壓大于0.35MPa的入戶管(或配水橫管),宜設減壓或調壓設施;3 各分區最不利配水點的水壓,應滿足用水水壓要求。3.3.5A 居住建筑入戶管給水壓力不應大于0.35MPa。這個是不是有問題,比如說入戶管給水壓力不超過0.35Mpa,那么也就不存在衛生器具壓力超過0.45和0.6的要求了啊。規范是要說明什么問題?搞不懂了。
屠宰廢水設計規范,很好的資料哦
論文簡介:收錄了車庫設計中涉及到的相關規劃設計規范~~~ 投稿網友:yuandianqll 上傳時間: 2013-04-28
關于消防旋轉噴頭設計,沒有找到設計規范,有沒有哪位接觸過。。。。給份圖紙資料學學。{:2_75:}{:2_75:}
本帖最后由 一介書生第二 于 2013-10-23 08:39 編輯 在制訂設計規范的過程中,需要確定一些設計參數,我想應該都是通過實驗研究、理論分析、多次比較后確定的。為什么取值為2.0而不是1.9或2.1?這是有相對可靠的依據的,并非拍腦袋的產物。因為研究者不是畢達哥拉斯的信徒,會去特別崇尚整數的優美,而是借助于概率統計理論對實驗數據的科學與合理的分析之后確定的。因此,這與“鉆牛角尖”毫無半點干系,而是實驗科學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結構設計理論的發展也是如此。在伽利略研究木梁的受力性能時,材料力學這一學科尚未定型;當鋼筋混凝土被發明時,還未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影子;當埃菲爾鐵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