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接觸建筑安裝不久,本身也不是電氣專業的,對與避雷接地這一方面的知識了解的不多,現在工程中遇到一些問題,請各位專家予以解答,不勝感激: 1.獨立接觸防雷接地中,獨立基礎墊層上的鋼筋網片四角需要焊接聯通后,再與梁柱鋼筋連接?還是直接用圓鋼把梁主筋和柱主筋連接? 2.環周基礎梁鋼筋在焊接做接地體時,焊接上層筋與下層筋有區別嗎?
獨立基礎的基礎形式,在考慮接地網的時候,大家是怎樣做的呢?我的審圖說,要在所有的獨立基礎之間敷設2根12的鋼筋,作為接地網。由于地梁的埋設深度較高,故沒法利用。大家是怎么考慮的呢?
為什么有的接地,有的不呢?就是在電源線進戶的時候,我看有的圖就明確說要重復接地,并也在圖上有表示,如圖但有的沒說,還有我不明白重復接地和基礎接地有關系嗎?
各位高手,我現正在做一個集貿市場,以前的基礎是按照單層門式鋼架計算的,現在甲方要求整個加二層,基礎都已經施工完了,請問如何對現有基礎改造以滿足現有要求?
一鋼結構棚,獨立基礎,每根鋼柱子下為獨立基礎,無地梁,原場地為混凝土鋪面,為了施工方便點,擬每根引下線(鋼柱)與獨立基礎連通接地,保證測試每根引下線的電阻不大于4歐姆(如達不到,就在獨立基礎這里加人工低極)。獨立基礎之間不再用扁鋼或圓鋼連通,避免在原混凝土鋪面上開挖。整個鋼結構棚的防雷接地就是:屋面鋼板接閃——各條鋼柱引下線——各個獨立基礎接地極請問以上的做法,是否會違反某條規范要求?請各位指教,謝謝!
現在正在做鋼筋混凝土框架畢業設計柱是按內廊式布置邊柱用獨立基礎,中間兩柱由于太靠近了故采用雙柱的獨立基礎(只有一階)。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計算?做設計做到頭痛,望高手指點迷津。
我是一個新手 想問下各位前輩柱下獨立基礎的問題 有些柱子相離很近 假如兩根柱共用一個獨立基礎 算法是怎么樣的 其底面積確定方法和配筋計算怎樣的 多謝了
獨立基礎下CFG樁能否這樣布置?
一四層框架辦公樓。50m長未設縫。地基持力層埋深差異較大,最淺處1m,最深處7m。考慮造價,欲在淺處設獨基,在深處設墩基。二者同屬天然基礎,應該可以用于一棟建筑類。大家怎么看?有沒類似成功經驗?另,獨基的埋深最深可做多深?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中,關于擴展基礎的計算只有1.承載力驗算;2.沖切驗算;3.底板抗彎配筋計算;三種驗算。我現在疑惑的是:到底擴展基礎是否需要進行剪切驗算一般來說,獨立基礎在地基承載力不高的土質上時,根據地基承載力確定的基礎高度和基礎寬度,還有抗沖切驗算,一般能保證抗剪切驗算通過。但當獨立基礎位于巖石地基上時,因為地基承載力很大(砂巖),一般都滿足抗沖切的高寬比要求,而基礎底面積很小,這時抗剪切就不夠。這個情況還考慮不?(重慶地區經常遇到)
我在做獨立基礎是考慮到地槽的不平整,決定采用拉梁來解決地槽的開挖高低問題,但是在做拉梁是發現PKPM是不能直接做出拉梁配筋的,我想到了用一層的框架梁,但是我又覺得太浪費了,所以我想請教一下各位老前輩你們又是如何處理的呢,謝!
我們一般都知道擴展獨立基礎要計算局部承壓,抗沖切,最小配筋率0.15%等等。原來我們做多層框架時,獨基都沒有考慮其抗剪。最近用到morgain做基礎時,發現計算了抗剪。結果,基礎高度普遍偏大,幾乎搞成剛性基礎了(fak=380KPa)。我平時手工計算時也從來沒想過獨基抗剪。我問老總,說要計算的。以前的老總可是說不用計算的。大家來討論一下,你們平時考慮了沒?(混凝土規范GB50010-2002之7.5.3條)
獨立基礎柱筋做彎鉤的話,水平段長度有沒有要求來著?以前似乎在哪里見到過,但是現在怎么也找不到了,規范、構造手冊翻了個遍,還是壓根就是我記錯了,沒有要求??
1. 設計要求:1.1 基礎底面積由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確定; 1.2 基礎的高度由柱與基礎交按處基礎的受沖承載力確定;1.3 基礎變階處的高度由變階處的受沖承載力確定;1.4 基礎的配筋由抗彎計算確定。 2.基礎臺階的寬高比和偏心距控制 2.1 基礎平面長寬比控制接近矩形,獨立基礎是以柱為固定端四面挑出的懸臂板;2.2 基礎臺階的寬高比≤2.5;基礎有一定的抗彎剛度,確保地基反力線性分布; 2.3 基礎的偏心距e≤b/6保證基底面積上的地基反力pmin≥0; 上述條件成立,才能近似地將地基反力設計值按對角線劃分,兩全方向的彎矩MI和MII等于梯形基底面枳上地基反力設計值在計算截面產生的彎矩 3. 獨立基礎的最小配筋率目前工程做法列表:目前工程做法 1 2 3 4每m寬配筋 1000h×0.15% 1000hZ×0.15% 1000h1×0.15% 最小構造配筋 φ10@200 φ10@200
最近在用pkpm算柱下獨立基礎,聽說拉梁需要手算,而且比較難算,想請問大俠拉梁的計算方法。
在現場施工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問題 基本上獨立基礎與鋼柱的重量比在2:1左右 即基礎重4噸 鋼柱差不多2噸左右 這只是在現場的發現 大家有沒有什么看法
請教各位大哥大姐:現在因為擬建場地兩邊都有了建筑,使得原來設計的三層框架結構,柱下獨立基礎放不下了,按圖紙有一半的獨立基礎要放在相連建筑的基礎上去了,該怎么變更?新手設計,請教各位大俠了!急。。。謝謝了
基礎規范3.0.2條:乙類建筑應按地基變形設計。在JCCAD中大概算了一下,沉降差不滿足規范要求,該如何調整呢?主要是邊柱沉降量小,中間柱子沉降量大,這樣豈不是要增大中間柱基面積?現在算出來中間柱基面積已經較大了,再加大怕是基礎形式就要變了,如何處理呢?設有基礎拉梁,但是拉梁的作用在沉降計算的時候如何考慮呢?以前沒算過獨基的變形驗算,現在被審圖中心提個強條,不知如何是好了,哎~
柱下獨立基礎,如果埋置較深,在設置拉梁以后就會有短柱。但是規范里沒有對這樣的短柱的計算和構造要求的明確提法。只有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的8.2.6條中提了一下杯口基礎的短柱的剛度要求 E2I2/E1I1 不小于10。所以針對柱下獨立基礎,一般也就按照這個要求來計算其面積,然后按照框架柱的構造要求全長配筋,以保證該短柱的剛度,使底層柱與基礎的連接符合剛接,嵌固的模型。但是這樣算有沒有必要,而且是不是對的好像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我曾經在某本規范或者技術手冊之類的書里面看到過一個更明確的關于短柱和普通柱子連接時候的截面積計算公式,但是今天怎么也找不到了。希望有知道那個公式的仁兄將公式發上來參考下。不知道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式來處理柱下獨立基礎的短柱順便說下,附圖就是個示意性的,尺寸標注有問題,不想再改了補充說明:沒想到這個帖子能吸引這么多的人參與討論,看來這個問題還真是蠻多人在關注的。我想重新解釋一下我現在的觀點。希望各位批評指正。補充說明一下,其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