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建筑歷史自學考試大綱Ⅰ、課程性質:外國建筑歷史是一門建筑理論性課程,使考生通過學習全面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建筑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思想、建筑材料和科學技術條件下,各種設計思想與建筑特點與形式。能夠分析歷史上各種建筑創作思想與設計手法,探討優秀作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藝術上的價值總結歷史上建筑的經驗,以適應現實設計的需要。因此外國建筑歷史是建筑設計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為考生今后設計世界各國建筑表達式創造了條件。本課程與“建筑材料與構造”、“力學結構”、“建筑畫”、“建筑設計”等課程都有密切的聯系。Ⅱ、課程目標與基本要求:1、 課程目標:使考生了解世界各國的建筑形式的演變與發展規律,掌握各國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理論。2、 基本要求:掌握世界各國和地區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設計思想和建筑形式,古典柱式的一般形象及細部,為今后建筑繪圖或建筑創作創造必要的條件。Ⅲ、課程基本內容與考核內容:一、緒論:使考生從一開始就對各國建筑史(從古希臘、古羅馬、
馬上要面臨考研了,想問一下外國建筑歷史與理論這個專業怎么樣呢?讀研期間都學些什么做些什么,畢業之后主要從事什么工作呢,或者繼續讀博士怎樣如果真的很喜歡做研究或學術教學工作讀這個專業怎樣?跨考(土木)能考的上嗎謝謝啦~~~
我對目前中國建筑的風氣不是很欣賞。我擔心,中國正在成為外國建筑師的試驗場。這種印象最初來自國家大劇院。我并不認為那是一個好建筑,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前些日子我看了一個關于北京城的航拍照片,中軸線的感覺非常強烈,但那個國家大劇院已經拱出地面了,中軸線左側那個蛋形的平面輪廓極端醒目,和北京的尺度、肌理、形態格格不入。聯想到建筑師保羅·安德魯的“保護一種文化的惟一辦法就是要把它置于危險境地”的說法,很讓人不舒服。而且,我知道為了實現這個建筑,在建筑功能上作了很大的妥協。安德魯是一個不錯的建筑師,但他畢竟是以做交通建筑出名的,并不是說他不能做劇院,但用此項目讓他做了試驗,卻不能說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畢竟,目前并不很富裕的中國人要為這個劇院付幾十個億。現在,一些先鋒的建筑師也進入了中國。也許有的建筑師得過大獎,號稱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但是,正如諾貝爾的有些獎項也有意識形態問題一樣,本質上,西方的意識形態是單邊化的,它的建筑也是要輸出自己的文化,是帶有強迫性的。庫哈斯的CCTV大樓,在追求可持續發展與尊重人
獻給給愛好建筑設計的同行
[外國建筑渡假景觀雜志][島嶼]
建筑設計其實是個籠統的說法,他應該是綜合了結構,設備,景觀的方方面面。譬如在美國,建筑師的責任不只是建筑設計而已,他還是整個設計團隊的領導人。他的工作有一大部分是在做協調,也就是水平的協調。協調大家的工作不會有矛盾,包括了管線綜合。也許建筑師拿的錢不是最高的,但是肯定責任是最多的。而其他的人都認同這樣的安排,已經成了行業慣例。但是在中國就不行了,建筑師很難管的動其他的設計人員,特別是原來國營設計院的,私人設計公司好一點。除此之外,各個專業之間也缺乏水平協調的觀念,所以形成各干各的活,工作經常打架。
外國建筑史人物表
學建筑史必備的《外國建筑史圖說》(同濟大學)
建筑風格的劃分 1.按國家(民族)和地區分 中國風格、日本、新加坡風格、英國風格、法國風格、美國風格、等。 常用一個地區概括,如:歐陸風格、歐美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澳洲風格、非洲風格、拉丁美洲風格等 2.按建筑物的類型分 住宅建筑風格、別墅建筑風格、寫字樓建筑風格、商業建筑風格、宗教建筑風格、其他公共(如學校、博物館、政府辦公大樓)建筑風格等 3.按照歷史發展流派分 (1) 古希臘建筑風格,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 古羅馬建筑風格,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羅馬建筑風格正是歐洲建筑藝術的重要淵源 (3) 歐洲中世紀建筑風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領主經濟占統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4) 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從經驗走向科學化,不斷沖破學院式、城堡式的封閉 以上四類可稱為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5) 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這一風格曾三度出現,最早一次是1750至18
從中國建筑看外國建筑作者:張怡摘要:從雅典衛城,古希臘柱式,古羅馬光輝的拱券技術,柱式的演進及定型,再到哥特式尖券,骨架券,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法國的古典主義。古代歐洲的建筑一直順著自己的社會,地域,宗教,文化這條脈絡不斷茁壯的成長、演變、進化著。 關鍵詞:中國建筑 外國建筑 從雅典衛城,古希臘柱式,古羅馬光輝的拱券技術,柱式的演進及定型,再到哥特式尖券,骨架券,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法國的古典主義。古代歐洲的建筑一直順著自己的社會,地域,宗教,文化這條脈絡不斷茁壯的成長、演變、進化著。每一棟留下來的都是百年一成的杰作。讓我們如此的推崇和喜愛,這種對偉大藝術的欣賞是無國界之分的。因此,當一些國人一過分的狂熱追逐著歐洲古典主義,或歐陸風格時,我們或多或少的可以理解一些,然而,這究竟給我們帶來的是中國建筑的再一次輝煌,還是沒落? 我們都知道有生命力的建筑都是獨特建筑風格與本地文化傳統交融的產物。歐洲的古建也不例外,沒有古埃及人早期對太陽神的崇拜,對人的生死的獨特的理解,就沒有金字塔及太陽神廟的建造,也就不會有柱
最近一期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跡,北京榮占三席--中國國家體育館“鳥巢”、央視總部大樓以及北京當代萬國城。其中,“鳥巢”由瑞士建筑師赫樂佐格和德梅隆設計,央視總部大樓則由茶蘭建筑師雷姆.庫哈斯設計,北京當代萬國城的設計師是美國建筑師史蒂文.霍爾。在中國一些大城市,很多新建筑都出自國外建筑師之手,中國正在成為國外建筑師的“樂園”。我們是擁有五千看文明史的國度,我們自己曾經推出的世界建筑奇跡還少嗎?國內建筑師們難道就沒能力拿作品嗎?據了解,我們的建筑師在國內沒有與洋建筑師平等的實驗舞臺,以及沒有同等的待遇。這些年來國內各地都在“攀高斗富”、“崇洋貪新”,已經把“洋大師”推崇得像個“超級明星”。以至形成這樣的一個模式:地主上舍得花錢,而“洋大師”設計起來,便是“人有多大膽,設計便有多奇,耗費便有多高”,根本不考慮建設成本,而且還有些作品只是“洋大師”的一個設計概念,其余都是由咱們的建筑師來操刀完成。哎,再這樣下去啊,我們的城市不再有親切場所,也會失去民族的文化,值得深思啊......
由荷蘭設計師庫哈斯設計的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模型,該建筑目前正在施工階段。
本帖最后由 cdblql 于 2013-5-25 07:31 編輯 文件格式 :PDF文件大小:41.5 M
民族的自大與自卑,皆源自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無知。無知必然導致盲目,而盲目反過來又閉塞了人們了解本國歷史的視聽,從而進一步滋生無知。因此,只有對本民族的過去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上,產生深沉的民族自尊和自強。而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記錄和見證,忠實地反映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與文化。研究建筑的發展史,無疑可以明白無誤地觸摸到民族歷史的脈搏。
經過幾個月的辛苦,考上了中國建筑歷史的研究生,自己的努力算是有了回報。但是對于前面的學習,還是又不少困惑,曾聽過有人說每個學科里面都有5.6本很經典的書,這些是一定要精讀的,對于建筑歷史,這幾本書該是什么呢?請各位前輩,老師指點一二啊,謝謝了。另外關于研究生時歷史的學習,希望大家各抒己見啊 呵呵呵 先謝謝了
外國建筑史大綱,考研整理詳細見附件
圖說中國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