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級抗震和非抗震的區別的歸納
女兒墻抗震計算中,M<=ftmW/yRE,其中截面抵抗矩改如何計算,W=1/6bh2,我是取單位長度為1m的墻體作為計算對象,墻厚為0.2m所以我認為墻截面b=1m,h=0.2m,M<=240*1/150/0.75=2.13KNM,但是這樣算下來很小。如果出問題估計就是出在這里了。
本人剛畢業不久,單位沒活干,就翻翻規范。有時候看到有的圖紙的抗震等級是非抗震設防,我的問題是,規范上只是寫了我國的抗震設防區的分組和烈度,但是非抗震設防區是哪些地區?我以前好像聽人說只要規范上沒有寫的的,都是非設防區,有沒有依據規范那條的?希望各位高手,不吝回答。因本人權利有限,回答好的我給評分+5,威望+4.
之前我以為是抗規規定的,6度時乙丙丁類不計算地震作用。 但是看了條文說明上是這么說的 “其抗震設計可僅進行抗震措施設計”顯然這也是進行抗震設計的。 只聽說抗規之前有非抗震區,后來取消了,那為什么現在還有非抗震設計? 如高規7.2.27,規定了連梁抗震設計和非抗震設計時伸入墻肢的長度。連梁這種構件應該是都要進行抗震設計的吧。 所以到底什么情況下才進行非抗震設計?哪個規范,哪一條規定的? 求前輩們解答
顯然按Ⅰ計算的配筋大于按Ⅱ計算的配筋,但如果在選擇彎距時取M和ME的大值,即來自抗震組合的ME計算配筋,則結構不安全。我仔細看了SATWE(2005)的說明書,它的確取了抗震和非抗震組合分別驗算,但還不夠.在手算非抗震時,對柱一般有7種(最大N,最小N,最大M,最小M,最大e,最小e,最大V)我理解在抗震時也應如此組合,既共有14種組合。問題是它“設計內力的調整中,來自非抗震和抗震的內力都乘放大系數”,而按照《混凝土規范》11.4.2條,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柱,其截面內力設計值進行調整。以上我說的兩條不管對錯,都請諸位反思:為什么他提出了這個問題,而我卻沒想到?(如果哪位大俠看了后臉色微紅,建議回家把大頭浸入清水中浸泡15天,以解除頭腦中的舊觀念所中的毒)正所謂“不破不立”,規范和軟件只有在不斷的質疑和探討聲中才能不斷發展和完善,不要輕視和否定這種質疑,輕易就拿大號板磚拍人。論壇不應該是一個布滿頑石的死水潭,應該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在上面自由起舞的溜冰場。
請教一下,本人為一菜鳥,剛做一框架結構,多層、非抗震區的,因為定義角柱后配筋加大好多,我覺得是不是能不定義呢,因為我也只在抗震規范中查到有角柱的概念!請指教!!!
請教下在非抗震地區(烈度小于6度)的重點設防項目(比如學校)應該怎么考慮???是把他提高一度,提到抗震范圍內,還是只按6度設防增加構造措施計算還是按照非抗震計算???在線等答案:call: :call: :call:
混凝土規范10.2.10中第一小條,當V>0.7fbh時,箍筋配筋率有個最小的構造要求,對于200寬的梁來說,是圓6間距180。抗震的由于有加密區,所以在剪力包絡圖中V>0.7fbh的情況,一般多在加密區內,即間距大于180;而非抗震時,我們一般多是箍筋圓6間距200,但在包絡圖中梁端處有些V>0.7fbh了,我們應該把梁箍筋全長改為圓6間距180呢?還是其它方法?大家平常注意沒有?是怎么處理的,說說看
七度區,建筑高度不到24米,局部大跨度。審圖要求抗震等級按照二級,個人認為可以把大跨度部分的抗震等級設置為二級,其他部位都是三級,不知道大家遇到這情況都怎么處理的?
中國現在的抗震計算是基于小震不倒的計算,中震和大震的抗震要通過概念設計實現;現抗震規范上設防烈度為基本設防烈度,也就是對應著中震設防,這兩者是不是有些矛盾呢,用中震的設防烈度,實現小震的抗震設防??求解,我哪里理解錯了!
請問下大家,在算底框結構2拖4時,,抗震演算如何計算啊?是磚混部分與框架部分分開算嗎?還是和在一起算?謝謝高人們解答下,,謝謝了
柱子是從底板伸起來的,底板部位應該屬于嵌固部位,參照11G101第57頁,假設柱子是采用搭接的。。(這是抗震柱子的箍筋加密要求?) 要求為柱子凈高的3分之一。。柱子凈高為8.5m,加密高度應該為2.8m。。接下來再參照:11G101第66頁 同樣是采用搭接。。箍筋加密范圍為2.3la。。。柱子混凝土為C30。抗震等級為4級,也就是非抗震,,、、縱向鋼筋搭接接頭百分率為50%。算出來的La為:1.4*35d。主筋直徑為22mm。。這樣算出來的加密范圍2.5m。。正常應該是按照第二種來進行箍筋加密的?
本帖最后由 為有犧牲多壯志 于 2014-3-18 16:27 編輯 求大師指教,不進行抗震設防的KZ為何有加密區?
我在設計過程中碰到有350x700梁,非抗震,按satwe計算需要配筋為1600/2=800mm2,我想只用12@100(2)的,有人告訴我一定要做成4只箍筋。我想問350mm寬的非抗震梁幾只箍受力和施工都好?
網上數據庫期刊中下載的資料,還有一篇是筑龍網花錢下載的。這方面網易資料比較缺這是《淺談建筑非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
請教各位:非抗震時梁柱箍筋要加密嗎?在pkpm中輸入箍筋間距時是加密間距還是非加密間距?梁一般輸入200,柱輸入100?請指教,感謝!
我現在作的一個工程在四川南充,屬非抗震設防地區。建筑為住宅,30層,下面3層商業,在3層要進行轉換。請教各位,在結構計算時應該考慮地震作用嗎?如不考慮,墻柱軸壓比如何控制?轉換層梁柱是不是應該按二級抗震?轉換層上一層墻肢軸壓比有要求嗎?剪力墻有加強區嗎?作慣了地震區,非地震區結構設計還真讓人困惑。
非抗震地區高層風荷載的問題: 對于非抗震地區風荷載比較重要!!就以下問題期待。。。 1、基本風壓應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附錄D.4 中附表D.4 給出的50年一遇的風壓采用,但不得小于0.3kN/m2。對于高層建筑、高聳結構以及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其他結構,基本風壓應適當提高,并應由有關的結構設計規范具體規定。 問題:一般情況,我設計高層時,風荷載全部按100年一遇的風壓取用。但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結構,基本風壓提高多少合適?是1.1倍的修正嗎? 2、結構基本自振周期 《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附錄E 結構基本自振周期的經驗公式高層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T1=(0.05~0.10)n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02,第3.2.6條中,對于規則的結構,可采用近似:T1=(0.08~0.10)n 問題:我用PKPM的SATWE計算時,一般按多少取值??為什么?也是用《建筑結構荷載規范》附錄中的近似公式計算??這個參數對于非抗震地區的取值差別比較大。到底怎么
風荷載作用下結構應為彈性,對應的地震荷載: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為彈性。我國抗震規范在總則的設防目標中就提到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并知道在50年內超越概率分別為63.2%、10%和2%~3%,抗震規范中的多遇地震重現期為50年,設防烈度地震重現期為475年,因此有關“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為彈性”的規定是考慮了安全和經濟兩方面的要求,是合理的。基本風壓w0在《荷載規范》中定義為:“50年一遇的風壓”,重現期為50年,相當于多遇地震。對于非抗震地區的超高層建筑,對風荷載比較敏感,取50年一遇的風壓計算時則結構必須為彈性,若取100年一遇的風壓計算要求結構為彈性則肯定是偏于安全的,結構若此時處于彈塑性階段或部分彈塑性...風荷載統計期若超過百年...感覺似乎沒有理論依據。個人感覺我國高層、超高層建筑少有不抗震設防的,這方面的理論少有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