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規 6.1.2高規4.8.3都明確指出建筑結構抗震等級的表格是針對丙類建筑的。那么甲、乙、丁類建筑就不考慮了嗎???這么多院士編的規范,竟然出現如此大的疏漏!!!:L
現在房屋的抗震等級越來越重要了,對于抗震等級不足的房屋需要及時做好房屋抗震加固工作。抗震等級是否達標是檢測房屋時需要重點查看的一個指標,若是房屋的抗震等級不合格,對于房屋的正常使用也會受到影響。大家知道房屋抗震等級怎么劃分嗎?對于那些抗震性能表現不理想的房屋,要怎么對其進行抗震加固施工呢?下面加固之家就說說抗震等級的劃分。一、抗震等級是怎么劃分的?抗震等級是設計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類與設防標準”,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級進行的具體設計。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例,抗震等級劃分為四級,以表示其很嚴重、嚴重、較嚴重及一般的四個級別。因為房屋的抗震級別不一樣,所以在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抗震加固施工時,現場作業期間,所適合使用的加固措施不同,另外,抗震加固施工時,需要關注的注意事項也有著不同的表現。二、房屋抗震性能不達標要怎么做?如果房屋的抗震等級不達標,無法滿足房屋使用時對抗震級
七度區,建筑高度不到24米,局部大跨度。審圖要求抗震等級按照二級,個人認為可以把大跨度部分的抗震等級設置為二級,其他部位都是三級,不知道大家遇到這情況都怎么處理的?
本人設計一高層住宅,主體抗剪構件基本上采用的是長墻(長墻在主振型兩個方向承擔抗傾覆力矩都在70%以上),但是由于局部受建筑布局影響,只能設置短肢墻,按規范短肢剪力墻結構抗震等級高于普通剪力墻一級,那么在結構施工總說明中是否按短肢墻的抗震等級要求來定整個結構的抗震等級?或整個結構采用普通剪力墻的抗震等級,局部短肢提高一級?另:底層是短肢墻,其他層全部滿足長墻要求(因底層層高較高,墻厚較厚,l/b<8,而上部是住宅,層高較小),這種情況整個結構抗震等級怎么劃分?
單層廠房鋼結構抗震等級應該如何劃分?是按照抗震規范表8.1.3確定嗎?8.1.1條指出抗震規范適用于民用鋼結構房屋,廠房應該不能按表8.1.3確定吧?還是按照同樣高度的混凝土結構確定抗震等級呢?以前都是這么做的?
本人設計一高層住宅,主體抗剪構件基本上采用的是長墻(長墻在主振型兩個方向承擔抗傾覆力矩都在70%以上),但是由于局部受建筑布局影響,只能設置短肢墻,按規范短肢剪力墻結構抗震等級高于普通剪力墻一級,那么在結構施工總說明中是否按短肢墻的抗震等級要求來定整個結構的抗震等級?或整個結構采用普通剪力墻的抗震等級,局部短肢提高一級?另:底層是短肢墻,其他層全部滿足長墻要求(因底層層高較高,墻厚較厚,l/b<8,而上部是住宅,層高較小),這種情況整個結構抗震等級怎么劃分?
目前手頭有一工程,一棟建筑物框架結構,長126米,中間高兩端低,將中間高的部分設縫分開,兩端建筑物高度20米,中間建筑物30米,按抗震2010,中間的抗震等級為二級,兩端的抗震等級去多少?是三級,還是二級,出處在那?謝謝各位
抗震等級與場地類別有關系嗎?比如20米高框架,7度區(0.15g),丙類建筑,在二類場地與四類場地的抗震等級分別是多少?[ 本帖最后由 dhxin 于 2011-5-30 09:50 編輯 ]
涉及規范條文 <<高層砼結構>>4.8.1條、4.8.2條、4.8.4條問題的提出: 丙類建筑、8度、一類場地、大于30M的框架結構的抗震等級。 在計算結構構件最小配筋、軸壓比、剪力墻約束、構造邊緣范圍等構造措施所采用的抗震等級依據規范計算如下:一類場地烈度可降低一度采用7度查得抗震等級為二級;但在對框架結構地震作用下梁柱的內力進行調整時采用的抗震等級計算如下:(因不是抗震構造措施范疇,所以烈度不作調整仍未8度)計算所得為一級。計算所得的抗震等級為什么不同呢? 規范中未對兩種不同情況下采用的抗震措施未說明。為了便于說明,這里暫且把抗震等級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把在計算結構構件最小配筋、軸壓比、剪力墻約束、構造邊緣范圍等構造措施所采用的抗震等級稱為“用于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另一種是把內力調整等抗震構造措施以為的抗震措施所用的抗震等級稱為“用于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級”。 關于抗震措施和抗震構造措施的不同規范條文有說明,這里不做說明。 對不少工程師在設計實踐中可能沒有遇到過這兩種概念的抗震等級數值上不同的情況。事
如果裙房是框架,本身抗震等級是三級;主樓是框剪,其中框架抗震等級二級,剪力墻抗震等級一級。那么裙房的抗震等級是二級還是一級?
請問大家 08版PKPM底框用規范算法計算,轉換層的地震力如何放大?需要手動輸入嗎?如果高層的主樓與裙樓抗震等級不一樣,在SATWE中如何輸入啊?請大家幫幫我啊:P
6度區某砼結構<80m有剪力墻(多為短肢墻)及少部分框架柱則該結構的抗震等級是一般墻4級短肢墻3級還是一般墻3級短肢墻2級其實個人意見是偏向前者的,個人認為該結構屬于短肢墻結構而不是框剪結構,固一般墻為4級短肢墻為3級上來求證一下
堰塞湖風險等級劃分標準
現作一工程,住宅,無地下室,11層,室外地面至樓頂高度為34.5米(不包括突出屋面電梯間,樓梯間,水箱間),場地類別2類。7度設防,第一組。框架結構。按照抗震規范6.1.2條表6.1.2應該是框架二級。在沒正式做施工圖之前,甲方要求給基礎圖著急基礎施工。我按照方案算出了基礎圖和底層柱子圖(拄下獨基)。當是計算得時候設置得是三級抗震。個別柱子軸壓比逼近0.9,當是樓上荷載輸入偏大,加之柱子截面已經做的不小了。就出圖了。基礎施工完了,基坑也回填完畢。現在做施工圖得時候發現二級抗震下,軸壓比超0.8。柱子還不少呢。能否按照表6.1.2 注解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時,應允許結合房屋不規則程度(位移比只有在y向5%偶然偏心工況下 部分超1.2)及場地 地基條件確定抗震等級。 抗震等級仍然按照三級計算呢。
抗震3.2.2條和3.3.3條規定了0.15和0.30這兩種地震加速度的特殊情況,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甲類建筑抗震等級和地震計算要提高一個等級,乙丙類地震作用不提高,但抗震構造措施應按照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就是6.3規定的一列措施:受壓區高度、加密區直徑間距高度、最小配筋率、錨固長度之類的東西),不知道我理解的對??
有兩棟22層左右的高層,抗震等級為二級,兩棟多層抗震等級為四級。這四棟建筑地下室全部貫通,地下三層。嵌固端取在正負零。請問地下室的抗震等級如何取?是整個大地下室抗震等級都取二級;還是高層下的取二級,多層下的和地上沒有建筑的地下室抗震等級取四級?那個合理?
一般中小學學校的抗震等級要提高一級,小弟我新手,對于中小學這個范圍的理解不深很透徹,請各位指點。疑問1:像一些中專類的學校,按授課內容來講它應該不屬于中小學,從這個角度上想,中專可以不提高抗震等級。但實際上中專類的學生一般都是初中畢業之后去讀的,年紀和高中生是一樣的,從這個角度上想,高中學校抗震等級提高,中專的也應該和高中的一樣要提高。兩個角度考慮得出的結果相反。疑問2:例如我這里是7度0.10g,提高一度考慮的話是不是要用0.15g來計算?疑問3:學校里面的教師宿舍抗震等級是否也要和學生宿舍一樣提高抗震等級?[ 本帖最后由 fighter0102 于 2010-5-27 22:21 編輯 ]
一剪力墻結構住宅,7度設防,26層(無地下室),首層4.4m,總高度79.4m,基礎埋深0.8m(室內算起),室內外高差0.3m,確定抗震等級的結構高度如何取?按高規房屋高度定義(室外地面至大屋面高度),H=79.4+0.3=79.7m,但若從基礎頂面算起,結構高度為H=79.4+0.8=80.2m。按前者,抗震等級為三級,按后者,抗震等級為二級,個人覺得應該按三級,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