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092-96
瀝青路面同時設置了封層和透層,封層和透層都是在下面層和基層的交界處,施工時是怎樣施工的,先后順序是怎樣 中間的間隔時間有沒有要求?請各位大師指點
乳化瀝青路面施工及驗收規程
瀝青路面施工監理控制要點.
文件格式:PPT文件大小:238 KB
原有一條混凝土路 為了管道施工 在路中間破開 現在管道已經施工完成 回填到位 準備瀝青路面施工 問瀝青路面施工時在與混凝土路面交接面是否要做什么處理
瀝青路面下封層的施工工藝
1、灑布法瀝青路面面層施工用灑布法施工的瀝青路面面層有瀝青表面處治和瀝青貫入式兩種,瀝青表面處治是用瀝青和細料礦料分層鋪筑成厚度不超過3cm的薄層路面面層,通常采用層鋪法施工,按照灑布瀝青及鋪撒礦料的層次的多少,可分為單層式、雙層式和三層式三種,單層式和雙層式為三層式的一部分。 三層式表面處治的施工工藝為: 清理基層,在表面處治施工前,應將路面基層清掃干凈,使基層的礦料大部分外露,并保持干燥;若基層整體強度不足時,則應先予以補強。 灑透層(或粘層)瀝青,灑布第一層瀝青瀝青要灑布均勻,當發現灑布瀝青后有空白、缺邊時,應立即用入工補灑,有積聚時應立即刮除。施工時應采用瀝青灑布車噴灑瀝青,其灑布長度應與礦料撒布能力相協調。瀝青灑布溫度應根據施工氣溫以及瀝青標號確定,一般情況下,石油
我國現行的瀝青路面設計理論為雙圓垂直均布荷載作用下的多層彈性連續體系理論,既然是連續體系,就要求各結構層之間保持連續狀態,在基層表面以及面層間應用瀝青材料形成層間功能層,避免層間滑動位移產生,保持路面結構的整體性。這些功能結構層雖然不作為路面力學計算模型中的結構層,路面計算時不計算其厚度,但這些層在路面結構中起特定的功能作用,如封層可以起防水、吸收應力及承擔臨時交通作用;而表面封層則用于預防性養護,可以改善路面的表面服務功能;黏層使路面面層間黏結成一體,更符合設計理論;透層則可以加強半剛性基層、無結合料基層與瀝青面層之間的黏結。這些層不同于路面的結構層,因此把它們歸為功能層。本文結合某高速公路支線工程,對透層油在瀝青路面施工中的應用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1 透層的概念及作用 1.1 透層的概念
路面施工技術之瀝青路面施工
發一個瀝青路面施工的課件
最近工程結束 進入驗收狀態了 我們這是2級路 瀝青路面 設計是 1cm封層+5cmAC20+4cmAC13 的瀝青路面結構 那么問題來了 對結果是按10cm路面評定還是按9cm路面來評定
關于彩色瀝青路面色論壇中一個很好的帖子《彩色瀝青路面技術指南》(上海市地方標準)http://bbs.co188.com/content/0_971065_1.html彩色瀝青路面色彩鮮明,具有交通誘導、警示作用。但是彩色瀝青路面造價遠高于普通瀝青路面,不可能大規模應用。《彩色瀝青路面技術指南》適用范圍:對于人行道、小區道路、廣場路面。下面補充一點資料
瀝青路面 下封層透層那個先施工 為什么。水泥穩定碎石已經施工完成,準備鋪裝路緣石。下封層和透層什么時候施工呢先施工下封層還是透層。
自我省修建第一條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開始至今,高等級公路大多數都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瀝青混凝土施工逐步引起了大家廣泛關注。根據現代交通的要求,瀝青混凝土路面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足夠的穩定性(包括干穩定性、水穩定性、溫度穩定性)、足夠的平整度、足夠的抗滑性和盡可能低的揚塵性。針對這些要求,我們在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從選材到工藝控制、現場施工都加以嚴格的控制。通過對多條高等級公路的施工,從中總結出如何控制瀝青混凝土施工質量和控制施工質量的方法以及對其他施工質量控制能有借鑒、參考作用。 1 瀝青混合料生產和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控制是質量保障的關鍵
1.施工準備 1.1 原材料 1.1.1 瀝青 a.瀝青應根據合同要求或圖紙規定確定選用。 b.瀝青材料應附有煉油廠的瀝青質量檢驗單。 c.瀝青進入施工現場都應登記、簽發材料驗收單及過磅單,并留樣保存標識。 d.瀝青進入施工現場后,分500T/每批進行針入度、延度、軟化點、閃點、含蠟量、密度溶解度、薄膜加熱試驗的檢驗,符合要求時使用,否則,禁止使用并找出原因,杜絕此類現象的再次發生。 e.瀝青進入施工現場后,要及時按批量地進行三大指標,含蠟量的測定并留樣。<
瀝青路面施工中的離析是影響路面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離析現象的成因是復雜的,通常由攤鋪機結構、供料方式、攤鋪技術和瀝青混合料質量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事實證明,如果對施工過程進行科學合理地控制,則可以有效減少離析現象的發生,從而大大提高瀝青路面的質量。 離析通常分為骨料離析和溫度離析。骨料離析是指瀝青混合料中大粒徑骨料分別聚集,處于較為明顯的不均勻混合狀態,一般由機械因素引起;溫度離析是指瀝青混合料中各部分溫度出現明顯差異。離析的危害性很大,可對路面質量造成多方面的影響。瀝青混合料產生離析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如下: 1、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