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家眼中的徽式建筑原來是這個模樣》一文中,我們不但知道了徽式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還知道了徽式建筑白墻黑瓦、青磚青瓦的特征,同時也對古建物所使用的材料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不論是徽式建筑中的木雕還是天井,建筑多為木料結構,以柱、枋、檁、椽等構件組成。大家都知道木料最怕火,那么古人在古代建筑防火方面都有哪些措施呢?在消防設備和消防隊伍強大的今天,不論是防火科技還是防火意識,顯然都要強于古代,而我們仍然在時刻強調古建筑保護、古建筑防火的重要性。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沒有報警設施,沒有消防栓,古代防火完全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回看古代建筑防火措施個個堪稱奇跡,古人智慧不可猜想。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信仰防火1、五行之說。古人對自然現象及科技認知有限,信奉神佛,“陰陽五行”之說最為流行,認為世間萬物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運動轉化而成,五行之間也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在電視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見衙署類官式古建筑通常采用黑瓦為頂、黑磚為墻,這是由于黑色不但能夠彰顯衙署的威嚴、肅穆,而且古人認為“北方壬葵水,其色屬黑”,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進而蘊含有“以水
中國古代史建筑圖片 二01
中國古代建筑史06陵墓
梁思成的古代建筑之旅來源:自由建筑報道 作者:侯杰天津建城雖只600年,但古代建筑卻很多。中國著名的建筑史學家梁思成早年就是從實地勘查天津薊縣獨樂寺、寶坻廣濟寺等古代建筑開始,撰寫出震驚中外的調查報告,步入神秘殿堂的。 早在海外留學時,梁思成就發現國外的古代建筑普遍受到妥善的保護,甚至還有一些學者醉心于對這些人類文化遺產的研究。相比之下,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所留存下來的一些彌為珍貴的古建筑卻不斷地遭到破壞。滿懷愛國熱忱的梁思成暗下決心一定要寫出中國人自己的建筑史來。 梁思成認為要想做好中國古代建筑研究,不能僅在文獻記載中兜圈子,還要借助于近代科學方法,開展實地調查測繪。1932年4月,梁思成在時為南開大學學生的弟弟梁思達等人的陪同下來到天津薊縣,開始對始建于宋代的獨樂寺進行調查研究。他對這座古寺的山門和觀音閣進行了測繪,每個斗拱的尺寸都一定要丈量準確,并繪制了外形與內部結構的全套圖紙,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并在披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同時,親自訪問當地的老人。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梁思成寫出第一篇調查報告《薊縣獨樂寺山門考》。可以說,這是中國人第一
原始社會至漢代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形成時期。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后逐步發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筑。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在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瓦的出現與使用,解決了屋頂防水問題,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個重要進步。戰國時期,城市規模比以前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達,并出現了磚和彩畫。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高臺建筑仍然盛行,多層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閾和石墓。秦漢時期還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萬里長城、馳道和水利工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發展時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磚瓦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在技術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
中國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國古代建筑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大土壤中生長、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一、 可讀性 中國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國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雖然建筑的形式語言很抽象,我們常用雄偉、高大、輕巧、秀麗等來形容它們。但是,先人們賦予了其以人為的寓意。比如,不同的屋頂、匾額、楹聯等有著不同的含義,象征著不同的社會意義、等級制度等。讀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們可以領悟比建筑自身豐富得多的內涵。
(轉載) 建筑師們匠心獨運,他們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學的設計辦法,冬季為紫禁城“供暖”,才幫助“萬歲爺”順利過冬的。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 我國北方,冬季漫長而又寒冷。有氣象數據顯示,明清時,一年內北京約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氣,最冷時氣溫可達攝氏零下二三十度。在那個沒有暖氣,沒有電熱毯、沒有保暖衣、羽絨服,更沒有空調的時代,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及他的嬪妃們、皇子皇孫以及大量的宮女、太監們,他們又是如何度過那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季了呢? 原來,我國古代的建筑師們匠心獨運,他們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學的設計辦法,冬季為紫禁城“供暖”,才幫助“萬歲爺”順利過冬的。其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它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
很多設計者對中國各個時代的建筑形式不是很清楚,特別是屋頂的形式,本文主要介紹中國各個階段的屋頂形式,值得學習 中國古建筑屋頂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盝頂等。其中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又分為單檐(一個屋檐)和重檐(兩個或兩個以上屋檐)兩種,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可衍生出卷棚頂。古建筑屋頂除功能性外,還是等級的象征。其等級大小依次為: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重檐攢尖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單檐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盝頂。此外,除上述幾種屋頂外,還有扇面頂、萬字頂、盔頂、勾連搭頂、十字頂、穹窿頂、圓劵頂、平頂、單坡頂、灰背頂等特殊的形式。 廡殿頂 又稱四阿頂,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頂,前后兩坡相交處為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重檐廡殿頂莊重雄偉,是古建筑
圖紙簡介: 本圖為宋代簡約風格的某古鎮古代客棧,包括剖面圖,樓梯大樣圖,以及里面圖等,僅供參考 投稿網友: qiannianxy 上傳時間: 2014-01-08
圖紙簡介: 簡單的古建筑平面圖 僅供參考 第一次做 算是個作業吧 投稿網友: mf66134338 上傳時間: 2013-05-31 圖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
中國古代建筑對西方現代建筑?好象是沒法比的,中國當年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不要再提運用中國古代建筑的思想了,在遙遠的年代或許值得驕傲,而現在它們是種恥辱的見證!
中國原始建筑為“茅茨土階”,很少人工裝飾,其色彩多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質樸。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及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在建筑上使用紅土、白土、蚌殼灰等涂料來裝飾和防護,后來又出現石綠、朱砂、赭石等顏料。起初人們多是依據色彩喜好、圖騰象征、風水等。把紅、白、黑、黃顏色涂在建筑上。由于階段的產生,統治者把建筑物上的色彩賦予了階級內容,在禮記中規定:“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土。”這些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明顯地反映在建筑的等級與色彩上。殷商時期出現了“***阿重屋”的宮殿,這些宮殿的柱子多用紅色,墻為白色,宮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讕的“錦繡被堂”帷幔、壁衣之類的織繡、繪品裝飾,使得統治者的建筑高貴、豪華而富麗堂皇。周代還規定青、紅、黃、白、黑為正色。宮殿、柱墻、臺基多涂以紅色。這種以紅為高貴色彩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從戰國時代出土的瓦當圖案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用于東、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測,當時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紅、黃代表不同方位。此時建筑的粱架上還出現了彩畫,建筑的色彩更加豐富多彩。漢代的宮殿與官署建筑也多用紅色。有大量的
中國古代建筑著作有官書和私人著作兩類。 官書 古代各王朝制定的建筑制度做法、工料定額一類的建筑法規,或關于這方面的記錄。現知最早的官書是《考工記》,一般認為是春秋時齊國人所作,是記錄手工業技術的專書。書中"匠人"篇涉及城市道路和建筑尺度的論述。 唐代頒有《營繕令》,規定官吏和庶民房屋的形制等級制度(宋、明、清也頒布過)。 宋代元□(1086~1094)、崇寧(1102~1110)時兩次 頒布《營造法式》,為當時宮廷官府建筑的制度材料和勞動日定額等甚為完整的規范,是古代建筑學的專著。 元代有《經世大典》,其中"工典"門分22個工種,與建筑有關者占半數以上。 明代建筑等第制度多納入《明會典》,另外還有一 些具體規章,如《工部廠庫須知》等。清代頒有《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是一部有關建筑的大型文獻,內務府系統還有若干匠作則例規定比較詳細。 私人著作 北宋初有都料匠喻皓著《木經》3卷,是一部建筑學專著,但早已不存。明中葉有《魯班營造正式》,是南方民間匠師所著。萬歷(1573~1620)時又有《新鐫京版工師雕斫正式魯班經匠家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