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architects設計的新丹麥自然歷史博館是一個人工礦物景觀,它作為哥本哈根市中心植物園的擴建項目,在形態上受到植物園的影響,建筑像是一個巖石的構成體,與周圍的綠色景觀交相呼應。基地原有的地質公園作為公共入口廣場,室內的所有服務和活動功能都包裹在巨大的穿孔石材大屋頂下方。植物園是現有公園和建筑的附加部分。這個綠色空間謹慎的侵入到周邊環境,從建筑內部創造了豐富的園林景觀,同時還在室外與展館之間建立了視線交流。地質公園和植物園地下都有展覽功能。建筑的兩個最主要空間是大鯨魚廳和溫室,它們都陷在地下,形態受結構網絡限制,都設有地下展廳。公共空間安排在一層,方便參觀者進入。大鯨魚廳——用于展出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骨骼——成為博物館新的中心區。地下一層空間與基地上所有建筑相連,創造了一個連續的展覽回路,整個線路以這個中心展廳為起始點。展廳和溫室采用景觀天窗照明。地下二層包含了所有不需要自然光照明的空間,例如儲藏
Qujing history museum 位置:云南 曲靖 設計團隊:林衛寧、鄭章晗,闕正清,曾玲,丁俊峰 曲靖是個獨特的城市,有兩種奇觀發生在此:爨[cuàn]碑和擁有四萬億年歷史的鬼魚化石。爨碑界定了一個中國書法風格的誕生,而魚化石的發現改寫了人類的生物史觀。考古遺跡既是隱喻的,又是項目的主題。柏拉圖曾語:“不管任何,一旦存在了,就再也不能停止其存在”。在當下的城市發展大潮中語境中,寄希望于一系列重要建筑的實現,這座城市的人民以及他們的集體意識都期待著一次重生。 博物館的入口設置在建筑體量的中心,參觀者被抬升到一個實體的平臺上,在空間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開始他們的路線。這個垂直廣場是被一系列逐漸散開的臺階和與它成鏡像關系的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