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煤礦礦井廢水的特點,提出應合理建設礦井廢水處理設施, 科學回用礦井水資源,并通過實例介紹礦井廢水處理方法。
圍堰內主體工程施工區防洪渡汛,是2010年渡汛的關鍵部位、也是重點區域。2010年基坑度汛采取導流明渠導流,上下游圍堰全年擋水。
全市受災面積1.6萬平方公里,成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90萬人,其中房山區80萬人。全市道路、橋梁、水利工程多處受損,民房多處倒塌,幾百輛汽車損失嚴重。據初步統計,全市經濟損失近百億元。參加本次強降雨應對人數為16萬余人,累計排
井田范圍內4號煤層與9號煤層間距31.17m,9號煤層與11號煤層間距20.02m,設計采用聯合開拓方式開采4、9、11號煤層,故開采水平為一個,水平標高為副斜井(原井南煤礦混合提升斜井)井底標高+1285m。
鐵新煤礦屬老礦改擴建項目,現礦井設計能力為0.60Mt/a,所有主要機電設備的選型均按0.9Mt/a選擇。其中提升、通風、排水和壓縮空氣設備及部分供電系統主要技術特征如下
設計生產能力為3Mt/a,采用立井開拓方式,在同一工業廣場內,設主、副、風三個井筒。主井井筒凈徑為Φ5.5m,副井井筒凈徑為Φ6.7m,風井井筒井筒凈徑Φ6.0m,井筒深度分別為主井794m,副井823.8m, 風井794m。
1、工程內容: 山東雙合煤礦副井井筒掘砌工程;馬頭門與相關硐室(自井壁向外5米)、主、副井最近貫通巷道掘砌工程(暫按80米)、井口永久鎖口工程。 2、井筒特點: 副井井筒設計凈直徑為φ6.0m,井筒全深1118.997m,設計表土及風化基巖
本礦井建設內外條件比較優越,改造后可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其礦井主要特征評述如下: 1、礦井設計生產能力:900kt/a。 2、井田開拓方式:斜井開拓。 3、礦井服務年限:32a。 4、礦井以兩個生產采區、一個綜采放頂煤工作面、一個普掘工作面
羊場煤礦位于六盤水市盤縣東部的羊場鄉轄區內,屬羊場鄉管轄。井田范圍東至大梨樹村寨,西至礦區西部的無名山頭,南至滴水巖村寨,北至官莊村寨。礦區走向長約2.0km,傾向寬約1.5km,礦區面積2.3433km2,礦區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04°4
年產量(萬t)120,井田范圍內含煤地層共含煤15層,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層6層,礦井設三條斜井,即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風斜井。三條斜井提升方位均為134°,平面間距均為40m。主斜井采用膠帶輸送機,擔負原煤提升,并設猴車擔負升降人員任務。
安全告知:可能發生山體滑坡、高空墜落、機械傷害、物體打擊非預見性傷害等事故。必須遵守國家頒布的《防洪法》有關要求。必須成立防洪領導小組,負責施工區域內的防洪救援,儲備必要的防洪救援物資。 …… 防災措施: (1)堅持安全第一的思想,管理人員
針對本工程具體實施進度和工程特點,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事件的危害,保障施工人員的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好施工現場及周邊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特指定本方案。
本工程補給水系統廠外建構筑物均按4×400MW級機組容量建設,設備分期安裝。電廠取水口擬設在電廠東南面西江岸邊,距離廠址約2.6km。取水流程為取水頭部-重力引水管-補給水泵房-補給水管-廠區內凈水站-廠區內冷卻塔水池和化學、消防水池。廠外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地處渝東南邊陲的武陵山區,渝、鄂、湘、黔四省(市)在此接壤,是渝東南重要門戶。酉陽縣位于東經 108°18′27″~109°19′02″,北緯 28°19′28″~29°24′18″之間,南北相距 119.70km,東西
本項目為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瀟河產業園區太原起步區小牛線(人民路至太太路)建設工程,西起人民路,東至既有太太路;近期為主干路,遠期為快速路。遠期規劃西連大運高速、東接龍城高速,東西向貫穿產業園區太原、晉中區域,是產業園區內、外交通聯系的主
xxx礦業公司-850西大巷與八采區下部石門的對向貫通工程主要包括兩大部分: 一部分:-850西大巷(由-850水平井底車場至八采區下部石門開口處部分)總工程量4475.490m。該工程于2004年5月27日開工,至2006年2月施工約13
內容提要: 月工程情況概要 月工程質量控制情況評析 月工程進度控制情況評析 月工程費用控制情況評析 本月工程其它事項 2006年6月
壩址以上河流為扇狀水系,較大支流偏于右側。河流流向大致為自西向東北流入黑龍江,為黑龍江一級支流。壩址以上主河長8km,河道坡降6.88‰,集水面積44km2占二公河流域面積的61%。壩址以下河長14km,中下游河道坡降明顯減緩,比降為3.5
適用于電廠范圍內洪水(含流域洪水、小水溝洪水、及山洪等)、暴雨漬澇、工程隱患、地震災害、地質災害、大體積物體堵塞引水渠等災害事件的防御和處置。
傳統的護坡形式可以發揮出河道的行洪、排澇以及水土保持等功效,卻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容易引起生態退化.生態護坡不僅具有傳統護坡的功能,而且還融入了景觀、文化和生態等多方面內容,從而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筆者在對生態護坡概念分析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