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拔樁的設計焦點是配筋,而配筋往往由其裂縫控制有很大關系,抗拔樁的裂縫控制與抗拔樁的應用形態有關。 從《砼結構設計規范》關于鋼筋砼裂縫控制驗算的條文來看,裂縫驗算針對的是構件的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而錨樁和抗浮樁所處的是其承載力極限狀態,只有當它們兼做工程樁時,才會轉化為抗壓樁和抗浮工程樁,對它們做裂縫驗算就應該顧及其轉換后的工程狀態。從抗拔樁的裂縫控制來看,可依據其應用形態分為三種情況:1、錨樁是為了驗證地基土對樁的極限承載能力,因此它在驗算是取Rk值;2、對抗浮工程樁,只需要取其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的裂縫寬度即可滿足要求,其抗浮裂縫控制驗算時,應取Ra值;3、對于抗浮試樁,裂縫驗算應當取Rk值,這個與錨樁是一致的,但是當抗浮式樁最終作為抗浮工程樁,其裂縫控制應與抗浮工程樁相當。
有用的看吧!
一層地下車庫,底板厚度400,底標高-5.5,頂板-1.3,覆土1米柱網8.4,設柱下兩樁,下柱墩承臺,柱墩高度1100,但是兩樁抗拔樁布置的柱墩是正方形,不知道這樣的目的是什么呢?請大神幫忙分析下,謝謝,
1.圈梁宜連續地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閉狀;當圈梁被門窗洞口截斷時,應在洞口上部增設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與圈梁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間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m; 2.縱橫墻交接處的圈梁應有可靠的連接。剛彈性和彈性方案房屋,圈梁應與屋架、大梁等構件可靠連接; 3.鋼筋混凝土圈梁的寬度宜與墻厚相同,當墻厚h≥240mm時,其寬度不宜小于2h/3.圈梁高度不應小于120mm.縱向鋼筋不應少于4φ10,綁扎接頭的搭接長度按受拉鋼筋考慮,箍筋間距不應大于300mm; 4.圈梁兼作過梁時,過梁部分的鋼筋應按計算用量另行增配。
混規9.2.9條3款中對箍筋的間距以及配筋率進行了相關要求,但是采用的標準是按照一般受彎構件進行的,而按照6.3.4條,獨立梁的受剪承載力計算與剪跨比有關系,那么9.2.3條第3款的規定適用于獨立梁么?還是說雖說適用,但是相關的剪力值需要改變一下,也同前面一樣改為V與1.75/(1+ λ )相比較?
構造柱圈梁
目前遇到一個實際工程,6層框架,旁邊緊鄰一棟6層磚混,基礎方案采用換填怕影響原有建筑物,故考慮做樁基礎,但是其樁端持力層為砂卵石,距離地面僅3m左右,不滿足樁的要求,因此想改為墩基礎。請問,墩基礎設計應參照哪些設計依據,有哪些構造要求?請大家給些指導。
小弟有個問題,在伐板基礎,確定好板厚了,但是抗浮算不過,綜合考慮,決定使用抗浮錨桿,或者抗拔樁,算好錨桿或者樁的長度,直徑,間距,以后,那么此時基礎是不是就設計完了?我覺得此時原始的地基承載力也變了,這一點我們需要考慮嗎?需要重新設計一下嗎?實際工程各位大神們是怎么做的呢?
我只在《砼規》9.1.6條1款看到:單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鋼筋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鋼筋截面面積的1/3。 請問還有其他關于梯板分布筋構造要求的規定么?謝謝!:(
本帖最后由 結設是藝術 于 2014-3-26 01:59 編輯 一柱一樁樁帽,規范無其構造。抑或屬于承臺,誰有更詳資料?2014.3.25
鋼筋搭接接頭的位置一般是選受力最小的位置。但是對于抗浮樁來說,全長鋼筋受拉,這時候受力最小的鋼筋應該是樁底位置了。那么怎么判斷鋼筋接頭設置的位置在哪里比較合適?
板筋構造要求與G101-4爭鳴
本人最近做的工程需要設計抗拔樁,可是對抗拔設計不是很熟悉,請教各位大蝦不吝賜教呀.抗拔樁的配筋是怎么計算的呀.如果由裂縫控制,又怎么計算呀.謝謝!
我想說說我對于構造的困惑~~在混凝土規范里我的理解是滿足計算要求的前提下 由于抗震要求和一些未知的不利情況 規范要求仍然要滿足的一些措施~~比如非固端的梁配筋 支座處上部鋼筋要大等于底部的1/4可是根據計算 就算完全固端也不需要那么多啊~~~無語中~~~可是有些時候構造的定義卻是受力較小處一種比正常要求低的措施。比如在預埋件的圖集里我看到一個構造預埋件它的錨固長度要小于前面的。到底構造要求是個什么東西呢? 它的依據又是什么,如果計算能過的話能不能放棄構造要求呢?
抗拔樁設計參數的合理選用 附上PDF附件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