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一、 創始階段 這一時代包括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和整個奴隸社會的夏、商、周。 以定居為基礎的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萌生時期。由于自然條件的不同,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欄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了商代早期宮殿遺址。商代末年,商紂王大興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這一歷史記載也已為現代考古發掘所證實。 周朝的建筑較之殷商更為發達,尤其技術進步很大,開始用瓦蓋屋頂。此時建筑以版筑法為主,其屋頂如翼,木柱架構,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則。在陜西歧山鳳稚村發現了西周早期宮殿遺址,在扶風召陳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遺址。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人類從穴居到發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宮室,從原始本能的遮風避雨到崇尚、表現高大雄偉的壯美之感,藝術的進步也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
經過幾個月的辛苦,考上了中國建筑歷史的研究生,自己的努力算是有了回報。但是對于前面的學習,還是又不少困惑,曾聽過有人說每個學科里面都有5.6本很經典的書,這些是一定要精讀的,對于建筑歷史,這幾本書該是什么呢?請各位前輩,老師指點一二啊,謝謝了。另外關于研究生時歷史的學習,希望大家各抒己見啊 呵呵呵 先謝謝了
在《美術家眼中的徽式建筑原來是這個模樣》一文中,我們不但知道了徽式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還知道了徽式建筑白墻黑瓦、青磚青瓦的特征,同時也對古建物所使用的材料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不論是徽式建筑中的木雕還是天井,建筑多為木料結構,以柱、枋、檁、椽等構件組成。大家都知道木料最怕火,那么古人在古代建筑防火方面都有哪些措施呢?在消防設備和消防隊伍強大的今天,不論是防火科技還是防火意識,顯然都要強于古代,而我們仍然在時刻強調古建筑保護、古建筑防火的重要性。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沒有報警設施,沒有消防栓,古代防火完全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回看古代建筑防火措施個個堪稱奇跡,古人智慧不可猜想。古代建筑防火措施-信仰防火1、五行之說。古人對自然現象及科技認知有限,信奉神佛,“陰陽五行”之說最為流行,認為世間萬物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運動轉化而成,五行之間也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在電視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見衙署類官式古建筑通常采用黑瓦為頂、黑磚為墻,這是由于黑色不但能夠彰顯衙署的威嚴、肅穆,而且古人認為“北方壬葵水,其色屬黑”,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進而蘊含有“以水
但愿這問題已過時:巨大豪華的建筑是福?或禍?熱議重建圓明園不久,又欣聞上海取消建造世界第一摩天輪,還見廣州第四座電視塔的豪華方案,要躋身亞洲第一……建國不久即反建筑復古浪費之風,繼之多次禁止“樓堂館所”,誠然現已轉型市場經濟,建筑已成一大經濟支柱產業,問題的表現形式雖有變化,但實質并未改變。無疑時代需要可驕的建筑,我們是應當自豪的民族,中國的經濟奇跡創造的可驕建筑如長江大橋,更早的建國十周年北京十大工程,甚至萬里長城,今又有青藏鐵路、三峽大壩等等無不令人振奮不已。問題是應驕傲的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歷史其實早已證實分明。
人類建造建筑的最初原因是為了居住。人類最初的房屋是用樹木搭建而成的,僅僅是為了能夠遮風避雨。這只能說是建筑的雛形。隨著人類的進化,建筑領域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奇跡。 祭壇的發現 原始人對于上和下的理解,可能與太陽的起落有關。人們最初把太陽想象成一只可以在空中飛翔的鳥,如遠古時期的中國人就把太陽想象成三足鳥。后來,原始人想象太陽鳥常常棲息在樹梢上。中國神話中的神樹——東方的扶桑與西方的若木,就是太陽鳥的棲息地。古埃及建造了高聳的方尖碑,供太陽臨時駐足用。接著,人們又把太陽擬人化,想象太陽是乘著馬車或坐著小舟跨越天空、穿過地下的。埃及古老建筑金字塔的葬儀就是對太陽由上界至下界巡游過程的模仿。中國神話中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現出原始人對太陽的敬畏和崇拜。最后,出現了為舉行獻祭儀式而建造的祭壇。祭壇是迄今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建造物之一。 獻祭活動反映了最早時期的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在獻祭過程中,祭品與諸自然神(自然萬物)之間逐漸形成了神秘的一一對應關系。這一次次的獻祭儀式成了原始人類最重要的營造活動的起源。 “天啟”建筑觀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20世紀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審視,1980年問世以來便受到廣泛贊譽,從而成為該領域的經典之作。1985年本書再版時,作者對其進行了修訂,并增添了新的內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擴充,補充了最新的內容,并對當前特別重要的領域和論點進行了考察。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也經過重新審訂和擴充。本書資料翔實,涵蓋了自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師及代表作;豐富而精致的圖片,令本書的閱讀更加直觀;客觀而精到的論述,使現代建筑發展中紛繁復雜的線索變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藝術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貫穿始終,建筑與音樂、繪畫、哲學的內在聯系也更可感知。文件格式:PDF文件大小:28 M
歷史建筑的保護在我國近幾年才逐漸的發展起來,總體來講對于歷史建筑的基本概念還沒有完全的規范。沒有一個國家的相關的完整的定義。按照上海歷史文化歷史建筑文化保護條例規定建筑30年是確定上海歷史建筑的條件,由此判斷歷史建筑應該是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和使用功能,第二個就是30年以上的建筑。其中可以是文物建筑或者是歷史保護建筑,也可以是一般的歷史建筑,對于歷史保護建筑和文物建筑在我國的文物法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歷史建筑保護條例中已經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定,而未被列入這兩項的內容怎樣保護,一直是學術界、工程界的爭論焦點。認識上有很大的差異,在結構加固改造上怎么處理竟是沒有規范標準可以依據。往往是各類工程通過論證審批個別對待。歷史建筑的一個價值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基本價值,一個是信息價值、情感與象征性價值、利用價
學習了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構架為主,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卯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皦Φ刮莶凰毙蜗蟮乇磉_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大木作是我國木構架建筑的主要結構部分,由柱、梁、枋、檁等組成,同時還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體外觀的重要決定因素。 由《考工記》所載“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細,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屬物平暗、藻井、勾闌、博縫、垂魚等的制作,歸小木作,明清時則歸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鋸作,明清也歸大木作。木構架房屋建筑的設計、施工以大木作為主,則始終不變。 中國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經定型化、標準化,由此產生了與此相適應的
中國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國古代建筑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大土壤中生長、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一、 可讀性 中國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國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雖然建筑的形式語言很抽象,我們常用雄偉、高大、輕巧、秀麗等來形容它們。但是,先人們賦予了其以人為的寓意。比如,不同的屋頂、匾額、楹聯等有著不同的含義,象征著不同的社會意義、等級制度等。讀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們可以領悟比建筑自身豐富得多的內涵。
梁思成的古代建筑之旅來源:自由建筑報道 作者:侯杰天津建城雖只600年,但古代建筑卻很多。中國著名的建筑史學家梁思成早年就是從實地勘查天津薊縣獨樂寺、寶坻廣濟寺等古代建筑開始,撰寫出震驚中外的調查報告,步入神秘殿堂的。 早在海外留學時,梁思成就發現國外的古代建筑普遍受到妥善的保護,甚至還有一些學者醉心于對這些人類文化遺產的研究。相比之下,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所留存下來的一些彌為珍貴的古建筑卻不斷地遭到破壞。滿懷愛國熱忱的梁思成暗下決心一定要寫出中國人自己的建筑史來。 梁思成認為要想做好中國古代建筑研究,不能僅在文獻記載中兜圈子,還要借助于近代科學方法,開展實地調查測繪。1932年4月,梁思成在時為南開大學學生的弟弟梁思達等人的陪同下來到天津薊縣,開始對始建于宋代的獨樂寺進行調查研究。他對這座古寺的山門和觀音閣進行了測繪,每個斗拱的尺寸都一定要丈量準確,并繪制了外形與內部結構的全套圖紙,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并在披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同時,親自訪問當地的老人。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梁思成寫出第一篇調查報告《薊縣獨樂寺山門考》??梢哉f,這是中國人第一
網上絕大多數都是全國的建筑歷史,單講上海建筑歷史的比較少。麻煩大俠們提供一下。或者舉幾個上海比較有時代特征的建筑相關的東東。比如石庫門之類的。拜謝大家了。
迎賓景觀大道--紅軍街與中山路 如果您是乘火車到哈爾濱,走出火車站,一條筆直的大道就會展現在你的眼前,那就是紅軍街及其聯接在一起的中山路。紅軍街位于南崗區,建于清光緒24年(1898年),原名車站街,霍爾瓦特大街,它北起哈爾濱火車站廣場,南至馬家溝中山橋,全長1 266米。該街與大直街在博物館廣場交匯,構成市中心大十字交通要道,是哈爾濱中心區的中心。1949年,為紀念蘇聯紅軍解放全東北而改稱為紅軍街。這條在哈爾濱不算長的大街,確有著悠久的歷史。當年中東鐵路工程局先遣隊落腳在香坊的田家燒鍋,而工程局機關大批人馬是后來乘船拋錨在今小九站。他們用馬車拉運器材與筑路材料往返于兩地之間,從現在的中央大街到秦家崗過馬家溝直達老哈爾濱(今香坊),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車輛便踏壓出這條泥濘的土路。后來隨著哈爾濱火車站和位于市中心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的落成,自然這條街便繁榮起來。他們圍繞博物館廣場(也稱喇嘛臺廣場)規劃出放射性的交通道路格局,同時也在這個周邊大興土木,一座座俄式建筑拔地而起,一片片鐵路住宅
原始社會至漢代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形成時期。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后逐步發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筑。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在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瓦的出現與使用,解決了屋頂防水問題,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個重要進步。戰國時期,城市規模比以前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達,并出現了磚和彩畫。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高臺建筑仍然盛行,多層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閾和石墓。秦漢時期還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萬里長城、馳道和水利工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發展時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磚瓦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在技術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
歷史建筑在使用中的實例
(轉載) 建筑師們匠心獨運,他們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學的設計辦法,冬季為紫禁城“供暖”,才幫助“萬歲爺”順利過冬的。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 我國北方,冬季漫長而又寒冷。有氣象數據顯示,明清時,一年內北京約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氣,最冷時氣溫可達攝氏零下二三十度。在那個沒有暖氣,沒有電熱毯、沒有保暖衣、羽絨服,更沒有空調的時代,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及他的嬪妃們、皇子皇孫以及大量的宮女、太監們,他們又是如何度過那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季了呢? 原來,我國古代的建筑師們匠心獨運,他們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學的設計辦法,冬季為紫禁城“供暖”,才幫助“萬歲爺”順利過冬的。其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它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
本項目是一幢歷史保護建筑,20世紀30年代建造,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7層。政府部門要求,外立面修復(黃色水刷石),內部結構不變,局部幾個房間內部裝飾需保留。請教外立面修復、內部辦公樓裝修大概要多少費用?
上海的歷史保護建筑名錄 序號 原有名稱 現在名稱 地址 001 亞細亞大樓 冶金設計院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號 002 上海總會 東風飯店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號 003 匯豐銀行大樓 浦東發展銀行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2號 004 江海關 上海海關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3號 005 匯中飯店 和平飯店南樓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9號 006 沙遜大廈 和平飯店北樓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0號 007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3號 008 怡和洋行 市對外貿易局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7號 009 東方匯理銀行 市公安局交通處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9號 010 百老匯大廈 上海大廈 虹口區北蘇州路2號 011 上海郵政總局 郵電管理局 虹口北蘇州路276號 012 蘇聯領事館 俄羅斯領事館 虹口區黃浦路20號 013 四行儲蓄會大樓 國際飯店 黃浦區南京西路170號 014 西僑青年會 體育俱樂部、市體委 黃浦區南京西路150
圖紙簡介: 簡單的古建筑平面圖 僅供參考 第一次做 算是個作業吧 投稿網友: mf66134338 上傳時間: 2013-05-31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