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受災面積1.6萬平方公里,成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90萬人,其中房山區80萬人。全市道路、橋梁、水利工程多處受損,民房多處倒塌,幾百輛汽車損失嚴重。據初步統計,全市經濟損失近百億元。參加本次強降雨應對人數為16萬余人,累計排
大連某船塢及碼頭施工組織設計,包括水泵房、扶壁式塢墻、軌道梁、塢口、給排水管道安裝、動力管道安裝、拆件堆場、沉箱預制、基槽挖泥、沉箱拖運及安裝等
圍堰內主體工程施工區防洪渡汛,是2010年渡汛的關鍵部位、也是重點區域。2010年基坑度汛采取導流明渠導流,上下游圍堰全年擋水。
1.1.1工程內容 (1)xx漁港:300-500噸級浮碼頭棧橋四條(3#棧橋140.5*6米,4#棧橋 136.5*6米,5#棧橋137.1*6米,6#棧橋133.3*6米),8個撐墩。 (2)xx基地:千噸級固定碼頭一座(平臺104.0
工程名稱:沙角C電廠煙氣脫硫石灰石—石膏裝卸碼頭工程 建設地點: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沙角C電廠廠內 工程規模:本工程主要包括1個1000噸級泊位,可兼靠2個500噸級散裝船的石灰石—石膏裝卸碼頭工程建設。港池及回旋水域的疏浚按500噸級船型施
江蘇電廠2*660MW燃煤發電機組碼頭工程 2.1.2 工程地址:電廠位于江蘇省鹽城市S縣東部沿海的S河河口北岸,距縣城約24km。東臨口,西接沿海高速,自然、交通條件優越。廠址場地屬廢黃河三角洲平原及海岸平原交界處的S河沖積平原地帶,地形
安全告知:可能發生山體滑坡、高空墜落、機械傷害、物體打擊非預見性傷害等事故。必須遵守國家頒布的《防洪法》有關要求。必須成立防洪領導小組,負責施工區域內的防洪救援,儲備必要的防洪救援物資。 …… 防災措施: (1)堅持安全第一的思想,管理人員
本工程位于蘇申外港線7k+474——7k+684,即高墊大橋西南側處。本工程包括碼頭駁岸、水上泵房、水上加油站的土建、給排水、電氣,以及消防道路、碼頭附近土方挖運平整,路燈、接排水系統(碼頭處)。
本海區的海流以潮流為主,潮流為不規則半日潮流,平均潮流流速為0.02m/s~0.24m/s,為弱潮流海灣。漲潮歷時為14~18h,落潮歷時為7~11h。潮流轉流時,××灣灣口西側先漲后落,東側先落后漲,形成一逆時針環流,歷時1h左右。工程所
建設規模:新建樹5000T級油碼頭一座。碼頭為引橋式浮碼頭結構,長211.28m,由鋼躉船、系纜墩、撐桿墩及鋼撐桿、消防平臺、人行鋼便橋組成。引橋前段為28 m 鋼引橋,后段為292m鋼筋砼引橋。引橋根部為橋臺和閘門墩,設計年吞吐量度100
針對本工程具體實施進度和工程特點,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事件的危害,保障施工人員的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好施工現場及周邊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特指定本方案。
適用于電廠范圍內洪水(含流域洪水、小水溝洪水、及山洪等)、暴雨漬澇、工程隱患、地震災害、地質災害、大體積物體堵塞引水渠等災害事件的防御和處置。
本工程計劃勞力總量為356100工日,其中爆破開挖34100工日、場區回填(含塊石分選、土石方外運)104000工日。日均參工425人(月均有效作業日計劃26天,12.5個月共325天)。調遣2個專業隊承建,雙班作業,爆破隊105人,機施隊
壩址以上河流為扇狀水系,較大支流偏于右側。河流流向大致為自西向東北流入黑龍江,為黑龍江一級支流。壩址以上主河長8km,河道坡降6.88‰,集水面積44km2占二公河流域面積的61%。壩址以下河長14km,中下游河道坡降明顯減緩,比降為3.5
本工程補給水系統廠外建構筑物均按4×400MW級機組容量建設,設備分期安裝。電廠取水口擬設在電廠東南面西江岸邊,距離廠址約2.6km。取水流程為取水頭部-重力引水管-補給水泵房-補給水管-廠區內凈水站-廠區內冷卻塔水池和化學、消防水池。廠外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地處渝東南邊陲的武陵山區,渝、鄂、湘、黔四省(市)在此接壤,是渝東南重要門戶。酉陽縣位于東經 108°18′27″~109°19′02″,北緯 28°19′28″~29°24′18″之間,南北相距 119.70km,東西
本項目為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瀟河產業園區太原起步區小牛線(人民路至太太路)建設工程,西起人民路,東至既有太太路;近期為主干路,遠期為快速路。遠期規劃西連大運高速、東接龍城高速,東西向貫穿產業園區太原、晉中區域,是產業園區內、外交通聯系的主
說明:碼頭樁臺長424m,寬25m,采用排架式高樁板梁結構,排架間距為7m。樁臺共分7個結構段,沉降伸縮縫為懸臂式。基礎采用Ф800mmPH
本文對我國的紀念性廣場設計進行了初步探 討,針對 目前我國紀念性廣場設計的狀況提 出了幾點自己的 看法,并結合實例進行分析。
傳統的護坡形式可以發揮出河道的行洪、排澇以及水土保持等功效,卻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容易引起生態退化.生態護坡不僅具有傳統護坡的功能,而且還融入了景觀、文化和生態等多方面內容,從而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筆者在對生態護坡概念分析的基礎上